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迈向小康的江夏探索】江夏大花岭村:村企一体 利惠民生
2020-09-14 15:33:45来源:新华网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编者按: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中宣部组织开展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中,武汉市江夏区被纳入调研范围。为探寻江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成果,8月中下旬,新华网先后深入到江夏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制造企业、创意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以及多个街道、村湾进行采访调研,推出“迈向小康的江夏探索”系列报道。

【迈向小康的江夏探索】江夏大花岭村:村企一体 利惠民生

城乡融合的大花岭村。新华网发 柳斌 摄

  新华网武汉9月12日电(胡诚、张潘、刘桔)城乡融合的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岭村,已经看不出“村”的模样。

  这里没有田园,没有村居,没有此起彼伏的蛙声,更没有传统乡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有的只是鳞次栉比的高层小区、运转繁忙的产业园区、书香四溢的大学园区,以及城乡一体的生活街区。

  当然还有绿树环绕、配置健身器材的中心休闲广场。傍晚时分,这里是大花岭村最热闹的地方。

  广场舞爱好者丁春荣早早来到休闲广场,她所在的队伍,现在流行跳健美操。除了她们这个团队,广场上还活跃着其他几支广场舞团体。除此之外,经常代表村里外出表演的村舞蹈队、腰鼓队也常在广场亮相。

  丁春荣在家门口兼着两份灵活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加上在村办企业当水电工的丈夫工资、两套闲置房的出租租金、村里的股权分红……每年稳定的家庭收入,让丁春荣家的日子过得踏实从容。

  白天好好工作,夜晚休闲娱乐。在大花岭村,许多人同丁春荣一样,把日子过得“有模有样”。村民说,除了收入有保障,还要归功于村里的“福利包”。

  在大花岭,“福利包”的内容包括:学龄儿童小学至初中学杂费全免;孩子上村办幼儿园费用减免;考取一类大学奖励1至2万元;村民在小区做生意,租金上优惠10%;女55、男60岁以上现在每年可享4800元生活补助,还领取失地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费用全部由村里承担;针对困难户的补助逐年上涨……

  村里能有今天,很大程度得益于区位优势和好的政策。

  大花岭村位于汤逊湖畔,紧邻107国道,京广铁路大动脉穿村而过。隶属江夏经济开发区管辖,地理位置既靠江夏城区又与武汉中心城区接壤。

  “2002年以前的大花岭村,村集体经济几乎是个空壳。”大花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林风辉回忆,当时,他作为村干部一年工资才2000元,还经常打白条。

  2003年,随着3所大学和一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大花岭村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通过迁村腾地,腾退土地4000余亩。一大笔征地补偿款让大花岭村“手有余粮”。

  然而,新的矛盾接踵而来。巨额补偿款,是一次性分光还是留一部分用作村集体发展?村民拆迁后的还建房,是沿袭传统的“一户一基,村民自建”,还是统一建造公寓楼?围绕这两大问题,一度争论激烈。

  “当时为彻底解决分歧,村里召开由48位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代表大会,连开三天会。”林风辉回忆说,全村最终统一思想:补偿款只分一小部分,剩下的作为投资用作村集体长远发展,未来产生收益给村民分红;宝贵的土地用于项目开发,村里统一建造住宅小区作村民还建房。

  这个至关重要的决定,深刻影响着大花岭村今后的发展方向。

  很快,一幢幢住宅楼拔地而起。办公楼、村民活动中心、福利院、大型超市、美食广场等也相继建成……昔日的大花岭村彻底改变了模样。

  村集体经济有了保障,大花岭村开始甩开臂膀。

  大力开发集体所有的商业网点,在原村办企业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大花岭集团,形成村、企一体,不断承接新项目。

  建成江夏区第一家村办工业园区——大花岭工业园。先后引进“武汉鑫海盛冷藏公司”等96家明星企业,涵盖汽车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

  大花岭工业园已成为村集体最大的收入来源。2019年园区租金收入超过3000万元,带动地方税收800多万元,吸纳本地及外省市就业人员达1300余人。

  大花岭村的经济实力步步上扬: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00万元,村集体资产总额突破10亿元大关。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除了工资收入,还有分红、财产性收入等多种收入来源,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集体富不忘惠民生。经济基础得到大大改善后,大花岭村建立了福利和保障体系,如今为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迈向小康的江夏探索】江夏大花岭村:村企一体 利惠民生

大花岭集团。新华网发 柳斌 摄

【迈向小康的江夏探索】江夏大花岭村:村企一体 利惠民生

大花岭村小区广场。新华网发 柳斌 摄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