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广泛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对于这些话语,多位在武汉见证整个疫情的外国人感触特别深。接受采访时,他们表达了对英雄的武汉人民的诚挚敬意,并认为人类命运本就休戚与共,中国抗疫经验值得全世界学习。
■ 很自豪成为英雄之城的一员
刘意龙在武汉乘坐地铁。
疫情期间,来自意大利的洛伦佐·马斯特洛多与家人一起留在武汉。
他说:“中国人都在倾其所有帮助他人,这是我第二次看到中国人竭尽全力互相帮助,而上一次是在2008年5月的四川地震后。”
洛伦佐·马斯特洛多来自意大利维琴察,中文名叫刘意龙。从2006年起,他负责一家意大利企业的销售业务,一直在武汉生活,还娶了一位武汉妻子。
在他看来,为了这座城市以及全世界的健康安全,所有人都待在家里,是在身体力行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很自豪,能成为这座英雄之城中的一员,我也一直向诸多采访过我的外国记者不断称赞武汉所付出的所有努力。”
刘意龙曾看到许多年轻人自发参加志愿者活动。无数普通人,比如警察、医生、社区干部、商店店员等都在坚守岗位,并竭尽所能为其他人提供帮助。
疫情暴发初期,刘意龙也曾为武汉揪心。现在他看到,武汉康复了。“我们生活在一座真正的‘自由之城’里。这也给了我一些启示和感悟,当人们共同努力实现目标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他们。”
■ 对“生命至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约翰·瓦列留斯是一名已经在武汉生活11年的美国教师。
作为武汉疫情的见证者,他清楚地知道这一切美好背后凝聚着多少人无私的付出,也切身感受到中国从上到下动员、共同抗疫的重要性。
约翰·瓦列留斯回忆说,疫情暴发期间,他所在的社区每天都会进行多次彻底清洁。政府为了保障居民安全,要求大家待在家里,减少外出聚会,大家也会积极配合。“这些方案措施真的对抗击疫情至关重要。我也很感动,社区为我们提供食品,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从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身上,约翰感受到了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们社区的人在这段时间一直互帮互助。不论与外界接触多么危险,社区的居民们都组成志愿小组,为大家服务奉献,这真的令我感动。”约翰·瓦列留斯说。
这次疫情也让约翰对于“生命至上”这一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我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中国政府为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免费治疗,这一措施值得世界学习。”约翰·瓦列留斯说。
■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
杜和曼来自巴基斯坦,他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科学专业博士在读生。
他介绍,疫情期间一直呆在学校,学校和老师不断地给他们提供帮助。“老师给我们水和食物,我们住在宿舍里很安全。”后来,他所在的“钢铁侠”志愿队也开始做留学生日常生活保障工作,为留学生送饭、送菜送物资。
“当疫情在巴基斯坦蔓延时,非常感谢中国政府给我们国家援助医疗设备,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他说。
■ 注重防护值得全世界学习
来自英国的约翰·柯字顺,现是武昌一所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他来中国4年了,疫情期间一直待在武汉。
谈及对武汉战疫的印象,他最直观的感受是武汉人很团结。“社区有人在组织团购,政府也组织了线上诊疗,身边的人都在互相帮助。”约翰·柯字顺告诉记者,起初自己有点害怕,但看到大家团结一心,自己也就没那么紧张,“这就是我理解的命运与共。”
约翰·柯字顺刚来中国时,一句中文也不会。他介绍,“本想工作一年就回英国,但来到中国发现这里经济形势很好,我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吃饭、交通都很方便,到现在已经没有了回国的打算”。
在他眼中,武汉人朝气蓬勃,武汉这座城市也很有活力。“武汉人都很自觉,疫情期间一直都佩戴口罩。”约翰·柯字顺认为,注重防护非常重要,这一点值得全世界学习。
■ 感谢武汉人为世界作出的贡献
希腊人孔明在小米武汉总部工作。记者徐佳 摄
2020年是希腊人孔明在中国的第6年,如今他是小米武汉总部的产品经理,疫情期间他也待在武汉。
“平时工作比较忙,疫情期间,我就当作休息了。”孔明告诉记者,疫情并没有对他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我相信武汉人的能力。”
在孔明心里,现在的武汉算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城市了。他认为,人类的命运是休戚与共的,“环境保护是这样,经济发展也是这样,抗击疫情更是这样”。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中文,更喜欢中国文化。他认为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抗击疫情需要大家携起手来。“非常感谢武汉人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我有平稳安定的环境,在武汉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说。(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 范婷婷 潘茜 徐佳 实习生 刘静萱)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