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未来十年聚焦十大“智能场景”——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解读
阅读提要
湖北省政府近日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描绘了未来十年蓝图,应用场景将覆盖智能制造、农业、商务、健康、文旅、教育、环保、政务、交通及智慧城市,不但将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更能刷新湖北经济“颜值”与“气质”。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和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核心驱动力。
未来10年,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将会呈现令人欣喜的“智能场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湖北省政府近日发布的《湖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为我们描绘了这一蓝图。
让“智能场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细读规划会发现,湖北省将发挥人工智能溢出带动性强的“头雁”效应,聚焦十大重点应用场景,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
届时,应用场景将覆盖智能制造、农业、商务、健康、文旅、教育、环保、政务、交通及智慧城市。
工业生产,更加智能。根据规划,湖北省将推动企业设施设备上云、管理系统上云、业务应用上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让“数字工厂”“无人工厂”“智能工厂”等先进制造模式花开荆楚;商贸流通更加智慧化,“无人售货商店”将越来越多走进人们的生活中,探索智慧零售新模式,打造智能化线上线下零售场景,优化升级消费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也将助力破解生活中的难点与烦恼。在智慧健康方面,湖北省将加快建设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引入人工智能诊疗新模式,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和健康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健康监控平台及传染病人工智能预警及监测机制。同时,将在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三所医院率先开展智慧医院建设。
长江大保护也将变得更“智慧”。据悉,湖北省将布局智能感知传感器,实现对长江流域大气、水、砂、生物、工程、船舶、航道等智能感知,构建长江感知库。
而人工智能在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将使得社会治理加速现代化。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为突破口,湖北省将建立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平台,提升公共需求精准预测和智慧化服务水平;搭建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城市管理平台,将人工智能引入城市规划决策、综合运行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等领域;发挥湖北在测绘、高精度地图、卫星导航等领域的优势,研究建立基于5G的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技术体系。
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辐射圈
人工智能,不但将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更能刷新湖北经济“颜值”与“气质”。
根据规划,人工智能被列为前沿重点产业。湖北省将突破一批重点关键技术瓶颈,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重点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形成湖北特色优势关键技术体系。加强人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等硬件技术以及操作系统研发,加强机器视觉、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自然语言处理及语音识别技术等核心共性技术攻关。
与此同时,湖北省将培育发展智能控制产品,突破智能芯片产品,打造智能制造产品,丰富智能家居产品,培育智能建造产品。
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湖北省将构建以武汉为中心、襄阳和宜昌为副中心的湖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辐射圈。打造武汉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依托武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等试点示范区,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任务攻关,推动武汉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策源地和领军企业集聚地。发挥襄阳和宜昌的副中心作用,做好武汉创新成果的落地承接工作,充分利用襄阳装备工业优势以及宜昌在旅游、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基础,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示范。
据了解,光谷将成为湖北省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高地。依托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智能产业等主导产业的先发优势以及人才、技术、资本、企业等要素资源密集优势,我省将着力将光谷建设成为集前沿研究、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融合发展于一体,具有国内一流竞争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据悉,为尽快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湖北省对人工智能领域优势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支持企业加快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依托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引进一批国内外创业孵化资源,搭建人工智能领域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人工智能众创空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实习生 陈奕帆)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