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武汉千亿元氢能产业集群加速成形
2021-10-26 10:16:03来源:长江日报编辑:李燕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国内最大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即将投产 武汉千亿元氢能产业集群加速成形

国内最大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即将投产 武汉千亿元氢能产业集群加速成形_fororder_01

东风公司生产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国内最大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即将投产 武汉千亿元氢能产业集群加速成形_fororder_02

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电池堆。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国内最大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即将投产 武汉千亿元氢能产业集群加速成形_fororder_03

  氢能,被称作“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是我市六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

  长江日报记者10月25日获悉,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今年以来,我市氢能全产业链加快形成。

  继康明斯武汉氢能源工程中心正式挂牌、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园一期投产后,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建在武汉经开区的目前国内最大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将迎来正式投产。

  连日来,记者走访武汉多家氢能企业发现,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在制氢、储氢、运氢和用氢的产业链上取得多个突破。从质子膜、膜电极,到氢燃料电池系统、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整车,武汉氢能产业集群成形。

  “武汉聚集了一批国内氢能产业的顶尖企业,掌握关键自主核心技术,构建了相对完整产业链,完全有希望成为武汉下一个千亿产业。”专家表示,武汉着眼于全产业链布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相对薄弱的制氢、储氢和运氢环节,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突破,开展产、学、研合作,让氢能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走入市场,打造千亿元氢能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 瞄准千亿产业

  青山区、武汉经开区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翻开最新的武汉产业地图,氢能作为六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在全市有集中布局。在青山区,布局有氢能源产业集群;在武汉经开区,布局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今年6月,武汉氢能产业促进联盟成立并落户青山区。该联盟由国家电投、宝武集团、东风集团、三峡集团、延长石油集团、武汉理工大学等6家单位发起,旨在推动国内外氢能产业链有序共享和联结,促进武汉市氢能产业快速、健康、高效发展。

  据悉,青山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武汉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青山区氢能产业基金,建设氢能产业园,打造制氢加氢一体化及产业链配套、氢能综合利用、加氢站及其专业设备制造基地等一系列全产业链项目,力争“十四五”末氢能产值达200亿元。

  根据武汉市今年6月发布的产业地图,武汉经开区重点布局氢燃料电池产业。武汉经开区打造车谷创新大走廊,构建“3+N”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形成千亿元氢能产业集群。

  在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园,有一张招商地图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标注了全区氢能产业布局,涵盖从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到氢能整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氢能产业集群态势初显。“这些企业大多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区负责人表示。

  仅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武汉经开区就聚集了一众“大咖”,其中不仅有雄韬氢雄、众宇动力、康明斯氢能中心等民营、外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还有东风公司、国家电投氢能公司等“国家队”。

  ■ 形成产业竞争力

  武汉产氢燃料电池“心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

  记者采访发现,经过近几年来的招商引资和产业链培育,武汉的氢能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产业竞争力。

  雄韬氢雄是国内氢能燃料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其燃料电池产品功率覆盖52—130千瓦,已为宇通、中通、申龙、东风、中车、福龙马等10余家国内知名整车企业累计配套超过60款燃料电池汽车车型,是国内配套开发氢能燃料电池车型最多的企业之一。   

  2017年,雄韬氢雄落户武汉经开区,投资50亿元建设氢能产业园,可年产膜电极100万片、电堆10万套、燃料电池发动机10万套,可装配10万台氢能汽车整车。目前,园区一期已经投产,园区二期建设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膜电极被称为氢燃料电池的“心脏”,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掌握其关键技术,并成为全国最大膜电极生产企业。据了解,武汉理工氢电生产的膜电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几年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公司产值从2017年销售几百万元,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一亿元,未来不排除会像动力电池一样出现爆发式增长。”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明星说。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氢能产业基地园区办公楼和研发楼已经启用,目前国内最大的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即将正式投产。此外,燃料电池电堆及膜电极产线的建设也将启动,2022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记者获悉,国家电投计划到2024年前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形成年产1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1万套燃料电池电堆和5000套电池动力系统的产能。

  ■ 掌握核心技术

  诞生国内首款全功率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质子交换膜实现国产化

  布局产业链,加快创新链。

  武汉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东风公司等氢能产、学、研机构,以及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在氢能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突破并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海归博士李骁创办的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在氢能源动力系统形成和积累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掌握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电堆及核心零部件技术,成为国内少数掌握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

  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也传来好消息。经过3年攻坚,由东风公司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项目,日前通过专家评审。据了解,该项目打造国内首款高效率、高安全性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填补了国内空白。

  技术中心前瞻研究中心氢能研发总监李洪涛介绍说:“东风一直在打造氢能源的整个研发链,全部自主地进行开发,特别是从基础材料的研究到核心部件、双极板、膜电极、电堆、系统集成,到整车应用,都在做研发,建立了先进的实验室和中试的生产能力。”

  质子交换膜是生产膜电极的关键材料。“以前,中国所需99%以上依赖进口。1平方米质子交换膜重20多克,与同等重量的黄金等价。”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承担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华中基地建设,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已掌握自主核心技术,性能与国外产品相当。

  “国产化的氢能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将在武汉基地不断发展、衍生和壮大。”这位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氢能产业园区的建设,并带动上下游产业的聚集和质量提升,合作开发氢能研究场景,搭建氢能推广应用平台,助力车谷打造世界一流氢能产业基地。

  ■ 迈向“氢能时代”

  氢能公交车在汉上路,“东风氢舟”驶向大湾区

  推动武汉氢能产业加速壮大,相关应用场景不断在拓展。

  燃料电池汽车被普遍认为是氢能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个“风口”。

  千里之外的广东佛山,即将迎来百台“东风氢舟”开展示范运营。今年7月,东风公司与佛山市签订合作协议,到今年底,东风公司将在佛山投放至少100台东风氢舟开展示范运营,2022年将继续加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投放规模。

  “东风氢舟”是国内首款计划量产的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具备低氢耗、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等特点。批量交付并开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运营,意味着东风公司具备了批量生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能力。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继佛山之后,“东风氢舟”也将在武汉开展示范运营。

  武汉经开区作为“中国车谷”,抢先布局培育氢能汽车产业体系,在建设加氢站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协助企业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让武汉的新能源公共交通迈向“氢能时代”。

  眼下,在武汉经开区的5条公交线路上,行驶着21辆氢能公交车。自2019年5月底投入运营以来,这些不排烟、只排水的公交车,累计运营里程已经超过150万公里,减少碳排放超过400万吨。今年,武汉经开区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再加码。10月8日,武汉经开区发布氢能源公交车采购中标(成交)结果公告,一次就采购了20台氢能公交车。

  氢能不仅在乘用车上得到应用,在商用车上也在不断推广。

  在工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46批)中,就有搭载东风公司自主研发的80千瓦燃料电池系统的12吨物流车登录公告。

  8月14日,河北省保定市投运我国首条百辆级别市场化运营的氢能重卡运输线,20辆东风天龙KL氢燃料电池牵引车正式投入运营,为建设雄安新区添砖加瓦。2021—2024年,保定市计划累计推广运营100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这个大单被东风商用车斩获。(长江日报记者李金友)

  【名词解释】

  氢能汽车

  氢能汽车,顾名思义,是以氢作为能源的汽车,将氢反应所产生的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以推动车辆。

  氢能汽车分为两种。一种是氢内燃机汽车(Hydrog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vehicle),是以内燃机燃烧氢气(通常透过分解甲烷或电解水取得)产生动力推动汽车。另一种是氢燃料电池车(Fuel cell vehicle),是使氢或含氢物质与空气中的氧在燃料电池中反应产生电力推动电动机,由电动机推动车辆。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