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的云梦,风裹着草木清润的气息拂过睡虎地。在睡虎地秦简出土50周年的特殊时刻,一座全新落成的秦简考古遗址正式向公众揭开面纱。1975年年底,这里曾上演“竹简满棺”的考古奇迹;如今,这座遗址让沉睡两千年的简牍“走”出博物馆,借助复原场景与数字互动,与八方游客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图为云梦县睡虎地秦简考古遗址)
重现千年椁简,细览大秦风华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触摸真实的历史场景开始。穿过刻有秦隶“睡虎地”的青石牌坊,遗址核心区内1:1复原的11号墓坑瞬间映入眼帘。玻璃展柜中,竹简复制品严格依照原位置堆叠,赭色竹片层层叠叠,秦隶小字在灯光下依稀可辨。不少游客举起手机,定格这份跨越半个世纪的考古记忆。一旁的展板上,“秦简出土状况照”静静陈列,黑白照片中的竹简原貌与眼前的复原场景遥相呼应,在古今对照中更显历史的厚重。

(图为睡虎地秦墓出土时的场景)
数字技术赋能,简牍重获新生
如果说复原场景让历史可触,那么数字体验区则让千年简牍真正“活”了起来。这里是遗址中最热闹的角落,科技为冰冷的文物注入了鲜活生命力。秦汉生活馆内,3D 复原技术让秦吏 “喜”(墓主人)从历史中 “走” 出来,眉眼生动如昔;围绕“越人日记”简牍,融合 VR、AR、全息投影等多元技术,再现西汉基层小吏 14 年的真实生活。这份与秦简一脉相承的文献,以栩栩如生的形象拉近了古今距离。《简牍探秘》等七款顶尖XR内容打造出沉浸式体验,游客可通过VR设备亲历秦简修复全过程,还能参与简牍书写、田亩计算、法律判案等互动项目,让文物“开口说话”不再是一句口号。

(图为“喜”的3D复原像)
古律今法相承,智慧源远流长
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回望,更在于映照当下。律法馆中的古今对话,正是秦简智慧的当代延续。展板前常有游客驻足沉思,探寻秦简与现代生活的奇妙联结。在显眼位置,《秦律十八种・田律》的简文清晰可见,“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条文旁,标注着“中国最早的环保法”,下方配有当今公园护林员巡逻的实景照片,引来游客轻声感叹:“原来古人早就懂得‘绿水青山’。”旁边的《法律答问》展区,“有贼杀伤人冲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的记载,与《民法典》中 “见义勇为” 的条款并列排版,古今法治精神的共鸣在字里行间悄然流淌。

(图为《秦律十八种·田律》的简文)
文创产品传情,志愿服务暖心
在遗址的文创展示区,印有秦简文字的书签、刻着《为吏之道》“精洁正直”的镇纸,成为游客争相选购的“云梦记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文创产品非常受欢迎,很多人都想把秦简智慧‘带回家’。”人群中,云梦县烟草专卖局的志愿者们身着醒目的红马甲,为游客讲解秦简知识,为迷路老人指引方向,帮带孩子的家长看管物品。那一抹红色与古铜色的遗址、暖黄色的秋阳相互映衬,为这场文化之旅增添了几分人间温情。

(图为志愿服务者为游客讲解知识)
暮色渐浓,遗址的灯光逐一点亮,温柔地照亮展柜里的简牍小字。游客们攥着拓片、捧着普及本,脚步里带着对历史的眷恋慢慢离去。从1975年的一锹泥土唤醒沉睡的简牍,到如今用数字科技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从专家案头的研究文献,到百姓手中可触可感的文化信物,睡虎地秦简的50年,是中华文明慢慢苏醒的50年,更是文脉在寻常烟火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50年。当最后一缕灯光掠过“喜”的复原像,竹简上的文字仿佛有了温度——这不是尘封的过往,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文明,是千年未变的人间暖意。(刘静文)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