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湖北发布42项“尖刀”成果 10项首创技术实现产业融合
2025-11-06 10:06:52来源:湖北日报编辑:魏寒冰责编:魏寒冰

湖北发布42项“尖刀”成果 10项首创技术实现产业融合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11-06_092604_483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机器人在学习动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聚势铸尖刀,创新筑支点。11月5日,“尖刀”技术攻关项目成果汇报暨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案例发布大会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创院)举行。

  大会由湖北省科技厅与武创院联合举办。42项“尖刀”技术攻关项目成果亮相,覆盖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数字经济与北斗、生命健康五大关键领域。10项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成果集中发布。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要求湖北“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一年来,湖北牢记嘱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武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全力打造全国科创新高地,不断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上开拓进取,不断深化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全面支撑长江中游城市群两新融合发展。

  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

  大会集中发布了10项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发布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成果,已实现省内相关领域超50%的进口替代,成为工业软件自主可控的里程碑。

  “我们扎根湖北、服务湖北,精准对接湖北产业需求。”陈十一院士介绍,面对湖北船舶、航空、汽车等产业需求,已在湖北设立了全国首个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破解了船舶产业在工业软件领域“卡脖子”痛点。

  荆楚人形机器人目前已有了4款系列产品,全面覆盖教育科研、工业制造等核心应用。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发布的“荆楚人形机器人”成果,正让智能人形机器人服务千行百业。

  “我们对湖北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很有信心,并将持续贡献荆楚力量,助力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丁汉院士信心满满。

  复旦大学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长、奥泊(武汉市)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马剑鹏发布“AI 蛋白质设计平台”成果。武汉爱博泰克公司分享了其通过“拨转股+基金投资”与“科技创业合伙人”创新模式,成功孵化10余个产学研项目及企业的宝贵经验。

  为进一步构建完善的成果转化生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武创院、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7家单位现场签署了首创技术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湖北的科技创新“金点子”铺就产业化“快车道”。

  “尖刀”项目硕果累累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头戏,“尖刀”技术攻关项目成果展集中亮出了自2023年6月立项以来的42项标志性成果,覆盖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数字经济与北斗、生命健康五大关键领域。

  其中,我国首台原子量子计算机——“汉原1号”近期已投入商业化应用,斩获超4000万元订单,包括首个海外出口订单,成为全球少数实现量产交付的原子量子计算机品牌,标志着我国原子量子计算正式迈入商用化新阶段。

  “北斗高精度定位与授时芯片研制及通导遥一体化应用”项目研发的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已跻身国际领先行列,精度达亚米级;成本也从国外产品的数十万元降至千元级别,成功打破垄断。该芯片已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投入应用,累计销售28.7万片,实现产值3228.42万元。未来,还将在智慧城市、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产品到生动的演示互动,“尖刀”技术攻关项目全面呈现了湖北在存储芯片、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实现的技术赶超,有力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会同步举办了五场专业路演,吸引了13家知名投融资机构、11家技术转移机构与项目团队“面对面”精准对接,高效打通了从技术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湖北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存储芯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超大功率激光、肺部磁共振成像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坚,取得显著突破,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姜胜来)

  •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