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峡江两岸法治兴——巴东“律师进村”让“遇事找法”成新风
2025-10-30 15:16:11来源:湖北日报编辑:魏寒冰责编:魏寒冰

  金秋十月,层林尽染的湖北巴东县迎来丰收时节。在群山环抱的千年古镇野三关,一场民事法律实务培训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外聘恩施律师事务所的杨力律师用方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买卖合同的内容,台下五十多位村干部听得聚精会神。

  这样的场景,正是巴东县“律师进村”工作的缩影。在全县159个行政村的广袤大地上,由39名律师组成的法律服务团队日复一日地丈量着3352平方公里的土地。他们将专业法律知识从城市带到乡村,让法治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着新时代“法律摆渡人”的动人篇章。

  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指引下,巴东县深入贯彻落实恩施州司法局“法律三进”工作部署,将“律师进村”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基础工程。通过建立县委政法委牵头、县司法局组织实施、乡镇人民政府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三年来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审核村级合同700余份,开展法治宣讲50余场,让“遇事找法”成为50万山乡百姓的新习惯。

  深耕基层:精准施策化解治理难题

  “纠缠了七年的疙瘩,在律师的帮助下终于解开了。”日前,林某拿到补偿款后握着律师王联祚的手激动地说。这起涉及多方利益的信访积案,在王联祚律师驻村后,通过多轮调解,最终促成各方达成和解。类似的成功案例在巴东并非个例。高文书律师运用专业能力,妥善处理了因意外死亡停放七个月未安葬的许某身后事纠纷。三年来,律师深入基层精准施策,深度介入各类复杂矛盾纠纷现场,为纷争的化解作坚强的法律支撑。

  除了解决矛盾化解第一线的疑难积案,在产业护航领域,巴东组建“产业链律师专班”,为重点项目和企业提供全流程法律支持。溪丘湾乡开发“神农溪”矿泉水项目,律师团队全程参与尽职调查,提出23条整改建议,助力项目3个月内投产,带动6个村集体增收,解决就业150人。巴东一工贸公司因供应商违约导致生产线停滞,律师通过非诉谈判追回货款80万元。“律师不仅帮我们挽回损失,更教会我们如何防范风险。”该公司负责人在挽回损失后感慨道。

  在民生权益保障方面,针对弱势群体推出《防诈骗手册》《务工维权指南》等普法产品。东瀼口镇“假种子”维权案中,村民王某购买劣质种子导致绝收,律师通过“田间普法”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协助收集证据并提起诉讼,最终获赔2万元,查处违法商户8家,推动了全县农资打假专项行动,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

  创新模式: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破解山区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巴东创新采用“镇聘村用+跨域调配”模式,不仅整合县域内律师资源,还从恩施引进3名资深律师,组建起39人的专业服务团队,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

  在金果坪乡司法所公示栏上,驻村律师王毅、王联祚的联系方式格外醒目。这个距离县城160公里的偏远乡镇,通过“定期坐班+灵活预约”机制,确保群众“想见就能见到律师”。县司法局还统一制作《公共法律服务指南》,在每个村(社区)委会设立律师信息公示牌,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法律帮手。

  “没想到在外地打工,也能通过手机向家乡律师咨询。”水布垭镇外出务工人员刘某通过“法律顾问微信群”,在家乡律师指引下收集证据,最终追回被拖欠的3万元工资。目前,巴东县司法局深入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已建立159个“法律顾问微信群”,实现“法律咨询24小时响应”。针对偏远村信号弱的问题,布设“远程法律咨询终端”,对接“恩施州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此外,巴东县司法局注重“普遍宣讲+个案释法”结合,既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模拟法庭进乡村”等普惠性活动,又针对婚姻家庭、土地流转等高频纠纷开展专题讲座。同时着力解决群众个性化法律难题,对典型案件组织“案件复盘会”,或将相关法律知识改编成方言小品,通过“法治+文艺”的形式,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村民能懂、会用的生活指引。

  双向奔赴:凝聚法治建设强大合力

  “律师进村”是为民办事的有效实践,也是对律师能力和责任的考验。这些考验不仅是距离上的,还有心灵上的。“村民需要的不只是开庭打官司,更多是日常的法律指引,他们的信任和认可让我舍不得离开。”杨力律师结束培训后说道。

  为让律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巴东县司法局推出系列保障措施:完善绩效考核,建立“综治中心日常督查+群众评议”双线考核机制,将驻村频次、矛盾调处率等纳入乡镇法治建设考核;落实工作保障,对优秀律师予以通报表扬和绩效奖励。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落实法律顾问经费,并探索建立与服务质量挂钩的绩效激励;加强宣传引导,对“律师进村”服务内容、典型案例、创新做法进行宣传,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

  “我们邀请律师为村干部开展专题讲座,帮助他们提升依法办事能力。”野三关司法所副所长胡小燕介绍,通过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充分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机制作用,法律服务资源触角深入到村寨的各个角落,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

  “下一阶段,我们将坚持扩容提质、强化保障相结合,增加律师进偏远地区服务频次,建立‘律师进村’可持续机制,凝聚法治建设的强大合力。”巴东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建军表示。

  作为恩施州“法律三进”工作的生动实践,巴东县“律师进村”工作已实现159个村(社区)全覆盖。如今,走进巴东乡村,无论是村委会公示栏里的律师信息牌,还是村民手机里的法律顾问微信群,亦或是田间地头的普法宣传队,都在诉说着法治如何改变山乡,书写着基层法治建设的巴东答卷。(通讯员 万晓丽)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