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上午,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宜昌锦标赛在宜昌市奥体中心开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杨靖 摄)
10月23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宜昌锦标赛”在宜昌奥体中心开幕,来自全国的3800余支参赛队、万余名青少年将展开为期4天的机器人角逐。此次大赛在延续经典赛项基础上,首次增设“人形机器人深度应用”与“AI跨场景创新”特色赛项,紧跟全球科技前沿。
操纵机器人竞速、对抗、穿越障碍……赛场上,一台台机器人比速度、比技巧、比灵敏度,令人目不暇接。来自广东碧桂园学校805班的王璟龙和队友参加了VEX VRC狭路相逢赛项并成功“出线”。“比赛要求选手在赛前编写程序,前15秒为自动程序运行,后1分45秒转为手动操控机器人得分。”他兴奋地说。
“机器人比赛涉及工程、技术、程序、物理等多学科知识,4天时间内,选手们将挑战VEX系列赛项、Super AI超级轨迹赛项、创梦开源人形挑战赛项等19个大项、50多个小项的比赛。”世界机器人大赛总裁判长钱继东介绍,其中人形机器人和AI应用备受关注。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生成式AI等技术快速发展,国际顶级科技赛事纷纷增设相关赛项,以选拔培育符合未来需求的创新人才。首次增设的创梦开源人形挑战赛项,要求青少年选手基于开源人形机器人硬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编程调整机器人关节力矩参数,自主优化机器人关节驱动、步态控制等核心模块,实现更稳定的行走、抓取等动作。
比赛还设置了“人形机器人服务场景任务”,如模拟家庭环境中的物品搬运、地面清洁路径规划,或公共场景中的障碍物避让、语音交互响应等,要求机器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多任务串联,既考察硬件性能,更注重“AI 感知+动作执行”的协同能力。与传统机器人赛项相比,该赛项更强调“人形形态适配真实生活场景”,引导青少年关注科技对生活的实际价值。
而前沿赛项“AI创无界”,要求选手设计机器人硬件方案并开发AI算法,通过机器视觉识别、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等,赋能机器人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涉及智慧农业中的作物巡检、智慧交通中的车辆识别等。一支参赛团队结合宜昌长江大保护主题,设计出了具备水面垃圾识别与定位功能的AI机器人。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党委书记张峰介绍,自2015年起,世界机器人大赛已举办十届,共吸引全球20余个国家近50万名选手参赛,被誉为机器人界的“奥林匹克”。2025年,世界机器人大赛赛制体系持续升级,预计全年参赛总人次将首次突破35万,规模创新高。(记者郑岚、通讯员崔艳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