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累计出土简牍1.6万余枚,拥有多项“全国之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累计修复简牍14万多枚……“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学术会议10月14日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业内专家齐聚,集中梳理近年来荆州出土简牍研究的前沿情况,旨在进一步拓展楚文化内涵,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
“荆州简牍是名副其实的战国秦汉‘百科全书’。”荆州博物馆馆长杨开勇介绍,荆州出土楚简牍4100余枚,数量约占全国32%、湖北64%;秦简牍觚1200余枚,占全国4%、湖北51%;西汉饱水简牍1.1万余枚,占全国14%、湖北82%。荆州简牍之“最”包括最早的乘法口诀楚简“九九术”等。
与会专家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了解简牍修复情况。(中华文化促进会供图)
以简牍为代表的有机质文物是质地文物保护中最为棘手的难题,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近年来累计完成14万多枚竹木简牍的脱水工作,饱水简牍修复量占全国90%以上。在中心的简牍修复室,肉眼难辨的字迹得以重新显现,干缩变形的竹简润胀复形、焕新。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介绍,简牍修复分为初步清洗、红外扫描、脱色处理、脱水加固等环节,这项工作与古文字释读研究、文物展示陈列息息相关。目前中心正在修复中的全国各类简牍达3.6万枚,其中荆州简牍约1万枚。
“荆州区域新发现战国秦汉简牍与中华历史文明”学术会议10月14日在荆州举行。新华社记者喻珮 摄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以荆州出土张家山汉简、胡家草场西汉简牍等为例,指出简牍文献已经在律令体系等研究领域成为主要的史料依据。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表示,荆州处于荆楚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地区,保留了难以计量的荆楚文化遗产,尤其是战国秦汉简牍的考古发现数量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品类之重要无可比拟,为全面认识中华历史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记载。
游客在荆州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共荆州市委、荆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记者喻珮)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