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中法‘Z世代’共创向未来”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2025-10-09 14:51:00来源:长江云编辑:魏寒冰责编:魏寒冰

  以交流为桥 共探时代命题

  “中法‘Z代’共创向未来”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由湖北广播电视台主办,湖北国际传播中心承办,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管理委员会、武汉爱莎学校协办,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提供学术支持。

  活动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主题,聚焦全球发展新格局下的青年使命,围绕未来全域汽车城市交通网、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艺术交流等议题,搭建中法“Z世代”青年深度对话、协同共创的平台。作为中法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此次活动既延续了湖北与法国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厚合作基础(目前超100家法国企业在湖北落地发展),更以青年为主体,探索跨文化合作培养未来创造者的新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动能 。

  多维联动 打造沉浸式交流体验

  活动历时六天,涵盖线上先导课、线下研讨、实地探访与项目共创四大板块。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在籍法国留学生和中国青少年代表以及行业专家、企业导师齐聚武汉,通过沙龙研讨、技术研讨、文化体验等形式,展开深度互动。

  中法“Z世代”青年们提前通过线上先导课建立起了联系。根据“Z世代”青年们的报名意愿,将成员们分为科技组和艺术组。针对科技组成员,主办方特邀东风汽车研发总院先行技术与材料研究中心氢元室经理吴康成博士,为两国青年深入讲解“未来全域汽车新形态—飞行汽车”,揭秘未来出行领域的创新方向。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武汉心电科技有限公司王峰带来了一场关于吸波材料的精彩分享,深入解读了其技术原理与广阔应用。王峰介绍,作为尖端国防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吸波材料通过高效吸收电磁波,是实现武器装备隐身的关键;其发展水平,更是衡量国家国防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在艺术组成员的线上课程中,中法生态城规划师李秭尧、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汤学虎为学员们带来“共建生态新城 共筑生态桥梁”主题先导课,分享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经验。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魏悦卿、硕士研究生王庆共同为两国青年授课,聚焦“AI数字艺术技术应用”,展现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结合的无限可能。

  课程内容丰富、妙趣横生,学员们认真听讲,讨论热烈,加深了对“新质生产力”的印象。

  凝心聚力 奏响交流序曲

  活动开幕式在武汉爱莎学校千人剧院举行,开幕式以乐团演奏《Over The Rainbow》拉开序幕,节奏明快的旋律为活动奠定友好、活力的基调。在青年代表发言环节,中法“Z世代”代表分别分享对跨文化合作的思考与愿景,中方代表提及“以科技为笔,以文化为墨,书写中法青年合作新篇章”,法方代表表示“期待在碰撞中收获灵感,在合作中建立深厚友谊”。

“中法‘Z世代’共创向未来”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_fororder_07

  举办此次活动,是希望以交流为纽带,让中法“Z世代”用自身话语体系与叙事方式,讲好中法合作故事、传递两国友谊温度;在多领域共创中融入中法文化元素、传递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同时帮助青年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缔结深厚友谊,为中法互信与合作注入强劲青春动能,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幕式后,中法“Z世代”青年们与行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开启沙龙研讨。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围绕人才培育、碳中和、跨文化交流合作、工程教育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讨论中法跨文化合作培养未来创造者的路径探索。

“中法‘Z世代’共创向未来”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_fororder_10

  谈到国际教育议题,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雯表示,国际教育就是要打破偏见,增进理解,用文明的交流超越文明的隔阂,用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用文明的包容超越文明的优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级领军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碳中和绿色转型与气候变化”教席芮振华围绕“碳中和”议题,结合自己工作,分享如何从技术出发,加强跨国合作,培养跨国人才,携手应对全球气候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副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站专家研究员、国际研究与科学合作副科学主任Karim RAGUI谈及对科技前沿与跨文化合作的见解。他表示,中法在航空航天、清洁能源、可持续技术方面有很多的合作潜力,这对跨文化教育和创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培养创新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猛士汽车科技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孟骋则从猛士汽车的发展故事,阐述企业在跨文化合作中的作用。他表示,要尊重差异,创造共性。“如果把科技比作驱动世界的引擎,文化就是连通大家的桥梁。想要驱动一辆车是很难的,但是把年轻人都放在同一张蓝图上,用同一个梦想去思考,把企业变成极致的技术极客或者价值的文化译者,路会越走越宽。”

  武汉爱莎文华学校中学部联席校长Jarrett Brown以“人工智能或许不会取代你,但比你更懂人工智能的人可能会取代你”为引,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领导者需聚焦“人文赋能与科技融合”,通过重构课程、赋能教师、塑造文化,培养学生的协作、批判性思维等核心“人文硬技能”,让学生从“适应Al时代”转变为“以人文精神引领AI时代”。

  知行合一 解锁多维学习场景

  (一)科技与产业融合:东风汽车猛士科技园区

  在东风汽车猛士科技园区,中法青年体验越野赛道,探索东风汽车军车基因在新能源越野领域的融合与延伸。通过孟骋总监的现场讲解,青年们学习了车辆智能驾驶、能源管理等核心技术原理。来自法国的留学生Claire表示:“中国企业在技术转化上的效率令人惊叹。”

“中法‘Z世代’共创向未来”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_fororder_05

  (二)前沿科技探索:武汉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

  在武汉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青年们系统学习了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生态监测等领域的前沿应用,并实地观摩了卫星数据的接收与处理流程。地面站的沈老师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时空智能学”的核心概念,讲解遥感技术与这一学科的跨界融合逻辑,引导青年思考二者结合如何助力未来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发展。

  科技组学生以此次探访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空天地水域一体化交通网络”的设计构想,并融入了利用遥感数据实时监测交通流量的创新方案。

“中法‘Z世代’共创向未来”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_fororder_02

  (三)文化与工程对话:桥梁博物馆

  在桥梁博物馆,青年们沿着“古代桥梁—近代桥梁—现代桥梁” 的时间线,领略赵州桥、武汉长江大桥等标志性桥梁的建造技艺,深入了解中国桥梁建设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历程。艺术组学生结合此前线上课程学习的中法建筑美学知识,从桥梁结构、装饰纹样中汲取灵感,为“中法友谊之桥”的设计补充了“公铁两用桥梁+中式风雨桥+法式拱券”的融合方案。

“中法‘Z世代’共创向未来”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_fororder_12

  (四)荆楚文化浸润:湖北省博物馆

  在湖北省博物馆,青年们通过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珍贵文物,溯源荆楚文明的发展脉络,感受“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楚文化精神。法国青年对编钟的音律设计和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充满兴趣,主动向讲解员请教文化内涵;中方青年则担任“文化使者”,用英语、法语分享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推动文化互鉴。

“中法‘Z世代’共创向未来”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_fororder_04

  以创意为核 凝聚青春力量

  (一)两大核心成果,彰显跨界创新

  (科技组)全域智行探索之路:

  在数字化与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城市交通拥堵、能源消耗与电磁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交通网络面临着巨大挑战。中法“Z代”青年围绕“未来全域汽车立体交通网”理念,结合“时空智能学”这一解决方案,即通过密集卫星网络补位覆盖,联动无人机与城市监控,实现路面状况向车机的实时同步。此外,为适配未来立体车网需求,确定军工领域的覆膜吸波材料,可有效满足车机芯片对信号质量与抗干扰能力的要求,为项目推进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共同构想出一个智能化,低碳化,多模态,空、天、地、水域一体化的未来城市交通网络。

“中法‘Z世代’共创向未来”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_fororder_01

  (艺术组)艺境智绘中法之桥:

  中法“Z世代”青年以“桥”为文化与美学载体,融合中法建筑美学精髓,成功打造出可落地的实体“中法友谊之桥”。同时,运用数字渲染技术,将该桥转化为兼具传统美学特质与数字生命力的虚拟艺术作品。目前,该虚拟作品已确定被中法生态城规划展示馆永久收藏,成为见证两国青年文化交流的标志性成果。

“中法‘Z世代’共创向未来”中法青年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_fororder_09

  (二)青年心声:在交流中成长,在共创中坚定使命

  武汉爱莎学校学生孙玉丽表示:“这次活动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Z代’,我不仅要善用AI,更要警惕被其裹挟,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差异’正是创新的源泉。正因如此,我未来希望成为一名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将中国文化传播给世界。”

  华中科技大学法籍学生NASSER ALI AHMED说:“这次活动形式非常棒,得益于科技与人文的巧妙结合,我不仅了解到了中国的前沿科技,更感受到了荆楚文化的魅力。在参与‘全域智行探索之路’的设计中,我深刻体会到合作是相互成就。回国后,我会分享这些见闻,让更多朋友了解真实的中国。”

  武汉爱莎学校唐古拉说:“芮振华教授关于‘碳中和’的分享令我深受启发。这一议题超越国界,而中法在绿色领域的合作正是践行全球责任的典范。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应在交流中共担使命,以专业能力搭建合作之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籍学生JOLY AUGUSTIN YI XUAN说:“在东风汽车猛士科技园区看到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在湖北省博物馆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对‘新质生产力’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它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未来我希望从事中法科技合作相关工作,致力于成为两国科技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以青春之力 绘就中法合作新蓝图

  此次“中法‘Z 世代’共创向未来” 活动,既是中法青年交流的一次生动实践,更是推动两国关系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探索。

  从青年成长维度来说,活动为中法“Z世代”提供了“走出课堂、对接实践”的平台,通过与高校专家、行业领袖的深度对话,以及跨文化合作创作,青年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创新思维,更培养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为成为“未来创造者”奠定基础。

  从中法合作维度来看,活动以“新质生产力”为切入点,聚焦交通、生态、文化等共同关切的领域,形成了系列合作成果,推动了“政府—高校—企业—青年”多方联动的合作模式,为中法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路径,延续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建交精神。

  从全球发展维度而言,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中法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共创共议为解决全球交通拥堵、生态治理等问题提供了青年智慧。活动所倡导的“文明交流超越隔阂、互鉴超越冲突、包容超越优越”,为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提供了鲜活范例,彰显了青年在应对全球挑战中的责任与担当。未来,湖北将持续搭建中法青年交流平台,深化“知音湖北”与 “浪漫法兰西”的友好互动,让更多青年参与到跨文化合作中,以青春之力推动中法关系迈向新高度,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法国”合作智慧 。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