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滨江天街、光谷创新天地商业公园、武汉经开区杉杉奥特莱斯三家商业综合体开业即顶流;肥肥虾庄高峰期排队3500号……当国庆遇见中秋,大街小巷、商圈商街人头攒动,“超级黄金周”点燃湖北消费市场热情。
国庆、中秋假期,湖北省商务系统联动举办千场促消费活动,打造全场景消费盛宴,推动商文旅深度融合,重点商圈销售额显著增长,消费市场呈现“量质齐升”态势。
银联商务大数据显示,10月1日至6日,湖北省零售和餐饮业累计实现交易额407.86亿元。
补贴加力 汽车消费引擎轰鸣
襄阳举办“乐购湖北 车行楚天”汽车焕新消费季启动仪式,50余汽车品牌、300多款热销车型集中现场展销;黄石举办国庆中秋惠民车展,3天现场销售1500万元,吸引市民游客2万人次;黄冈举办“金秋购车季”主题车展,实现汽车销售额1852万元……假期,重点汽车品牌巡游巡展活动在多个市州轮番上演。
为推动节日汽车消费,湖北省打出省级财政资金补贴、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车企促销让利、地方汽车购新补贴等综合优惠“组合拳”,持续发挥以旧换新政策效能。湖北省商务厅按照平时投放量一倍以上的标准投放汽车置换更新补贴资格券,指导武汉、襄阳、宜昌、荆门、鄂州、孝感、黄冈、咸宁、潜江等地推出超亿元汽车购新补贴。
截至10月5日,全省汽车以旧换新超过30万辆,累计带动汽车销售金额超过450亿元。10月1日至5日,汽车报废更新1032辆,同比增长68.35%。银联商务大数据显示,10月1日至5日,全省汽车及用品店累计交易额增长4.6%。
此外,武汉经开区扩大车谷消费券使用范围,覆盖全省符合条件的汽车销售企业购买指定车型的个人消费者和非营运企业,带动岚图汽车武汉门店订单量同比增长近50%。
丰富供给 新场景变流量为“留量”
10月1日,武昌滨江天街客流超12万人次;9月30日至10月3日,光谷创新天地累计客流超过60万人次,日均峰值突破20万人次;10月1日至3日,杉杉奥莱客流量超30万人次,销售额超3500万元。
十一前夕,武昌滨江天街、光谷创新天地商业公园、武汉经开区杉杉奥莱三家新商业综合体接连开业,引爆商业公园微度假模式,一份份热得发烫的成绩单见证湖北消费市场的热辣滚烫。
遵循“新需求牵引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双重逻辑,湖北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创新多元场景、提升消费体验。
新场景创造市场增量。武汉SKP联动泡泡玛特举办“星星人美味时刻”主题展,在K大道举办萌趣网球惊喜巡游,满足情绪消费需求,日均销售额同比增长48%;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增长28%,省外消费者占比超45%。武汉万象城推出国庆中秋漫游计划,吸引消费者打卡国潮快闪店、非遗鱼灯巡游、环球集章之旅等11家店铺和2个任务点,体验式消费成为拉动消费增长新动能。
“票根经济”激活流量密码。武商集团发放1亿元消费券;武商梦时代推出外地游客专属套券,上传火车票、飞机票及其余出行等凭证并审核后即可领取,实现日均客流量超17万人次,增长2.5%,带动日均销售额同比两位数增长。
商文旅体融合解锁新体验。武汉举办啤酒音乐嘉年华,在鹦鹉巷子、十升路美食街、武汉冰雪中心、方圆荟奥特莱斯设立分会场,邀请市民尽情狂欢。宜昌市将国潮市集、特色美食等消费场景嵌入关公文化节、昭君旅游节、溪林国潮嘉年华等特色节庆和文旅活动,把旅游“流量”变为消费“留量”。荆州张居正街“老街老字号・双节寻楚味”市集持续9天,非遗展演同步开展,1万张优惠券叠加“惠购湖北”消费券、银行立减,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市井楚味”。孝感“澴川渔火”夜市开业,110余个特色摊位点亮夜经济,涵盖美食、文创、社交等多元业态。
全域联动 千场活动好戏连台
根据全省“乐享双节 活力湖北”活动安排,高标准举办“乐购湖北 金秋潮荟”消费季,聚焦“汽车消费、家居家电、餐饮服务、商圈商街、国货潮品、数智消费”6大领域,全域开展1000余场促消费活动,营造火热的假日消费氛围。
特色活动精彩纷呈。襄阳以便民惠民为导向,推出80余场促消费活动;宜昌推出涵盖汽车、家电、餐饮、文旅等领域22场促消费活动;荆州以“欢购荆州 嗨FUN双节”为主题,精心谋划四大矩阵消费活动;潜江围绕“虾闹双节 嗨购潜江”主题,聚焦汽车换新、家电家居、商圈消费、餐饮美食等重点领域推出消费补贴政策和系列特色活动。
“一桌楚菜”火爆出圈。国庆前夕,省市联动开展“一桌楚菜宴天下”城市地标美食评选活动,发布“一桌楚菜”菜单,联动餐饮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推动楚菜飘香全国。来菜省外门店高峰期等位超千桌,肥肥虾庄最高等位3500号,湖锦酒楼、楚采、肥肥虾庄、小蓝鲸等需排队消费。
真金白银“券”动购买力。组织发放第二轮“惠购湖北”零售餐饮消费券,221.1万人次报名、149.27万人次中签,报名人数、中签人数较第一轮增长23%、14.5%,截至10月5日, “惠购湖北”零售餐饮消费券已直接拉动消费金额超过2亿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朝霞 通讯员 沈商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