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从“独唱”到“合唱” 鄂州峒山村打造中国式乡愁发展样板
2025-08-27 10:00:09来源:湖北日报编辑:魏寒冰责编:魏寒冰

从“独唱”到“合唱” 鄂州峒山村打造中国式乡愁发展样板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827092918

小朋友在峒山村体验农事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小心点,沿着墙边测量,不要破坏老砖。”

  8月初,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古村落群内,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成员们轻轻拉开测量卷尺。他们要在峒山开展近半个月的调研,并将研究成果整理为《峒山古民居发展设计方案》。

  “峒山村有望成为华中地区展示中国式乡愁的标杆项目。”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秘书长助理杨琛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今年,鄂城区与清华大学签署“百校联百县兴千村”乡村建设高校联盟行动合作协议,峒山村作为城乡融合发展样板,被选定为校地合作重点研究案例。

  1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峒山村考察,留下“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殷殷嘱托。

  12年来,峒山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党组织带领下,做好“山水乡愁”文章,举生态旗、走生态路、打生态牌、吃生态饭,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共绘美丽乡愁画卷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峒山,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了参加演讲比赛,在城区官柳小学读书的陈怡然,特意让爸爸带着她回到峒山老家录制报名海选视频。

  镜头里,青瓦白墙的民居与水杉林相映成趣,柏油路蜿蜒穿过绿油油的稻田……“肯定能让评委老师们眼前一亮!”陈怡然的自信源于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多年前,峒山村六个自然湾出行全靠一条泥路,一到雨天,污水横流,乡亲们出门成难题。

  美丽乡村,始于治理。村“两委”下定决心,践行“两山”理论,对生态环境开展综合整治——

  深化环境治理。推进生活污水全收集、种植秸秆全利用、养殖尾水全处理。

  深化生态修复。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洁港行动”和沟渠清淤。

  美化人居环境,党员带头、发动群众做好房前屋后卫生,硬化刷黑道路,在村边、路边、水边建成绿化带,打造“花园式”村庄。

  “推进乡村振兴,要变‘独唱’为‘合唱’。”谈起峒山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峒山村党总支书记陈又胜感慨万千,环境整治是一时的,帮助村民们养成良好习惯才是根本。

  为此,峒山村党组织开展“党员联户·组团服务”行动,落实“七员八联到户”工作清单,区委办机关党支部和江城社区61名党员下沉湾组、包联到户,每人包保2—3家示范户,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环境变好了,大家都不好意思随手扔垃圾了,游客都说我们村比城里还干净!”村民周红霞笑着说。

  2019年,峒山村获评“全国乡村环境治理示范村”,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村庄。

  协力发展特色产业

  盛夏时节的峒山,麦浪翻滚,瓜果香甜。招牌“麒麟瓜”、鲜美武昌鱼、小龙虾等热销省内外。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鄂州时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彼时,峒山村拥有耕地9000亩,土地肥沃,但村里产业匮乏、劳动力大量外流。

  峒山村“两委”成立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14年,村“两委”带队外出学习后,开始探索“虾稻连作”生态种养模式。“龙虾能活吗?虾还不把水稻都吃完啊?”起初,不少村民半信半疑。

  如何破局?党员带头试种,用实践来开路。党员陈开焱是村里的种粮大户,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将43亩地全部推行虾稻连作,当年就有了不错的收益。

  一块田赚两份钱,在陈开焱等人的带动,全村80%以上村民开展虾稻连作,收入也翻了一番。

  如今,峒山村通过引进特色农业产业以及先进技术,建成万亩水产、千亩湘莲、百亩樱园、十里水杉等22个生态农业项目,年总产值达1.8亿元,成为带动村民持续稳定增收的强大引擎。

  一起奔向美好新生活

  “大家不要急,我们在筹备新项目,马上恢复开放!”8月13日,陈川在自媒体账号里更新了一期视频。

  三年前,三十而立的陈川从上海回到老家鄂州创业。起初,他的计划是跟上年轻人露营的新风口,依托自然环境,打造网红露营地。但是现实很快泼来冷水——露营基地冬季开业,寒风刺骨,配套简陋,游客抱怨。

  “别灰心,需要我们怎么帮助你尽管说!”生意惨淡时,村干部和他一起坐在水杉林边谈心。此时,他欠下外债,已经有了关店回上海的想法。

  “基础配套我们来想办法,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信心,找到突破点。”村“两委”干部鼓励陈川。

  “一个村干部提醒我,城里人缺的不是风景,而是感受‘乡愁’的机会。”陈川顿悟,他决定抛弃“露营+烧烤”模式,带着村民挖虾池、办抓鸡比赛。2024年春天,第一批游客挽起裤脚下田钓龙虾,收获意想不到的人气。

  陈川紧接着推出农事体验、研学课堂等,游客采摘果蔬按市场价结算,让村民农产品有了稳定销路。去年,栖客露营基地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超百万元。

  陈川的成功点燃了更多峒山人的热情:鄂州女婿李衡离开奋斗多年的广州,成为鄂州市峒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成功申请了“峒山”区域公用品牌;大学生陈庚返乡加入村“两委”,推动电商品牌“峒山”走向全国……

  2024年冬天,峒山青年黄伟将著名农产品品牌“洪山菜薹”引进种植,带动村民增收近30万元。

  村民对村集体事务的参与度也在提高,“乡愁夜话”成为峒山村民主生活的常态。在夏夜傍晚,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村民代表以及企业负责人围坐一起,将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议题摆上桌。

  “人心的凝聚,是乡愁的归依。”陈又胜介绍,峒山二期改造方案刚刚在夜话会上表决通过,未来将利用长港水资源开发水上观光,引入“峒山酱菜坊”等乡村创客项目,带动村民们一起奔向美好新生活。(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楚 通讯员 夏双文 丁元中 陈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