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8月16日“汉超”启幕!武汉上演现代版“三镇演义”
2025-08-05 10:03:46来源:人民网编辑:魏寒冰责编:魏寒冰

  人民网武汉8月4日电 (记者郭婷婷)当千年古城遇上绿茵激情,一场全民参与的足球盛宴将在长江之滨上演。记者今日从武汉市获悉,2025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简称“汉超”)将于8月16日在武汉体育中心盛大开幕,以“三镇演义”为口号,打造全国首个以城市地理文化为特色的群众足球联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LOCAL1754290877074W50X827JN3

中国银行2025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赛事巧妙融合武汉“两江三镇”的独特城市格局,将16支城区代表队按汉口、武昌、汉阳三大赛区划分,演绎现代绿茵版“三镇演义”。第一阶段,按照就近原则,将16支城区代表队划分3个小组,分别为汉口(6支球队)、汉阳(5支球队)、武昌(5支球队)三个赛区进行小组单循环比赛;第二阶段,三个赛区第一名采用主客场双循环比赛,三个赛区第二、三名(共6支球队)采用赛会制单循环比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LOCAL175429087708655LVML3A63

中国银行2025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正式启动。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高校组邀请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江汉大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昌职业学院等8所在汉高校参赛,采用主、客场单循环比赛,拟定9月底开赛。

  城区组、高校组赛事结束后,将举行超级杯赛事。初步考虑由大武昌、大汉阳、大汉口分别组成3支代表队与1支由高校球员组成的代表队进行比赛,体现“三镇演义”特色,具体根据赛事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后进行制定,赛制另行发布。

  本次联赛打破年龄壁垒,将参赛范围扩展至16至55周岁,既有高校学子驰骋绿茵,也有中年足球爱好者一展风采。并对球员资格作详细规定,既确保比赛竞技性和观赏性,同时也最大程度体现赛事群众性和社会性。

  8所知名高校参与的“高校组”赛事将深入校园,让青春活力与足球文化碰撞火花。武汉体育中心、洪山文体中心等专业场地免费开放,真正实现“全民踢球、全城看球”。

  通气会现场,球星王霜和象征联赛最高荣誉的超级杯也一同亮相。该奖杯以“江城荣耀,足球之光”为核心设计理念,造型独特、寓意深刻。顶部三翼环抱足球象征武汉三镇协同并进的城市格局,杯身扶手纹路暗合武汉双江交汇地理脉络形态,杯颈“九头鸟”浮雕元素致敬荆楚文化精髓。当天,汉超队服也同步亮相。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LOCAL17542908770989ERM312A51

球星王霜和象征联赛最高荣誉的超级杯一同亮相。人民网记者 郭婷婷摄

  据介绍,开幕式当天,“来一脚、凑热闹”汉超美食生活荟将在中国车谷品牌运营中心同步开启,超2万平方米的中心将设置互动体验市集、“车谷造”汽车/家电数码展销区、龙虾啤酒/汉派美食区、运动生活体验区等四大主题板块,汇聚汉派美食、车谷造汽车、白色家电、特色文创、置业美居、潮玩展销等多元业态,近百家品牌展商将带来丰富消费选择,满足市民群众和球迷“逛吃”“嗨购”需求。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LOCAL1754290877106B2UHQ0EQMO

“来一脚、凑热闹”汉超美食生活荟将在中国车谷品牌运营中心同步开启。武汉市经开区供图

  汉口赛区(塔子湖全民健身中心)、武昌赛区(洪山文体中心)将会举行“来一脚、凑热闹”汉超美食生活荟分会场活动。市民可一边品尝热干面、鸭脖子等汉派美食,一边通过智慧体育、武汉体育、车谷体育等线上微信平台领取“汉超体育消费券”。

  “我们不仅要赛出足球激情,更要让市民感受‘足球+文旅+消费’的复合体验。”组委会负责人介绍。

  武汉创新群众足球赛事模式,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这座曾举办过女足世界杯的城市,正用草根足球续写它的体育传奇。武汉市相关部分负责人表示,期待通过持续培育汉超联赛品牌价值,进一步激发群众运动热情、释放消费潜力,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注入体育动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LOCAL1754290878858HXLVNAC3WA

“汉超”报名渠道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