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政府长期引导 企业持续深耕 黄陂“木兰游”出圈成顶流
2025年5月1日,“五一”小长假首日,武汉气温31℃,黄陂区甘露山国际滑雪场内热闹非凡,不少游客前来享受清凉假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通讯员 黄宣 俞果 摄)
白天滑雪,一路尖叫;晚上逛草原,住蒙古包,享清风明月。
7月23日,黄陂推出“木兰度假·清凉一夏”夏季文旅惠民套餐,游客仅需199元,即可享受甘露山国际滑雪场3小时初级道滑雪体验,并从木兰草原、木兰不夜城等五大景点夏季热门套餐中任选其一。一票畅玩“冰雪+山水”的新体验,再度引爆“木兰游”。
全区一盘棋,共创“木兰系”。近年来,黄陂区依托木兰文化讲好木兰故事,深度挖掘黄陂丰富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切实把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木兰游”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助力湖北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从无到有
“木兰系”景区多点开花
从蹒跚起步,到火爆出圈,再到不断领潮,黄陂旅游如何一步步踩准节奏?观察黄陂发展近40年的黄陂区文旅局干部王崇洁认为,原因在于“醒得早,抓得准,做得实”。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对旅游业发展并不重视,黄陂早早嗅到商机:黄陂位于武汉近郊,交通便捷,风景秀丽,具备发展旅游的先天条件。同时,那时的黄陂是农业大县,发展旅游,是行之有效的富民之路。
1983年4月,木兰山景区开园,黄陂旅游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木兰山几乎成为黄陂旅游的代名词。
1996年,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国际咨询研讨会召开,以黄陂“木兰湖、木兰山、木兰川”为试点,全面规划设计,打造“木兰生态旅游区”。
1999年,黄陂举办首届木兰文化旅游节,正式亮出“木兰牌”。“木兰游”自此发轫,旅游开发热也开始席卷黄陂全域。
政府找准路子,企业激流勇进。2002年9月,木兰天池开业。随后,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等一大批景区也先后开业。“木兰游”,呈现百花齐放之势。
2014年,黄陂将木兰天池、木兰山、木兰草原和木兰云雾山四家4A级旅游景区“打包”,以“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名称申报,成功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余年间,先后获得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等金字招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政府引导
本土民营企业家持续投入
“木兰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景区和政府的“双向奔赴”。
2019年以来,黄陂累计投入200亿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2023年,黄陂区创新出台《“木兰游”高质量发展“黄金十条”》专项政策,在旅游企业提档升级、创建品牌等10个方面给予真金白银支持。2024年,黄陂发布《木兰民宿高质量发展“黄金十条”》,从项目投资落户、用地保障、证照办理等方面,为民宿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全域旅游,是黄陂区携手众多民营企业家共同创建的。”2004年,吴建顺回到黄陂王家河街,准备办养牛场,当地政府主动上门,为他出谋划策,鼓励他利用在地山水资源,打造特色景区。2007年4月,木兰草原景区开业迎客。
在黄陂区委、区政府的培育支持下,致力打造华中地区唯一草原风情景区,5年后,木兰草原成功跻身5A级景区,成为全省第一家新三板上市民营旅游企业,年接待游客超过250万。
2013年,吴建顺的儿子聂权,留学归来接手景区,开始用专业化、市场化新思维,对木兰草原进行专业规划和升级改造,包括编排实景演出、推出高端民宿等。丰富的业态加持,让木兰草原成为省内景区“顶流”。
“我从杜堂村走出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景区越来越好,现在有能力了,就要为家乡出力。”葛天才生于1966年,早年在外经商,他曾创办建筑劳务公司,身家过亿。在能人回乡的感召下,他带领团队回家乡投资建设木兰花乡景区。
2023年以来,葛天才探索“白+黑”旅游模式,在原有4A级景区木兰花乡基础上,升级打造武汉首个不夜城——木兰不夜城,全国首个荆楚文化主题室内沉浸式演艺街区——楚地长歌,带动景区人气持续火爆,游客接待量翻了近三倍!
像吴建顺、葛天才这样投资旅游的本土民营企业家,在黄陂并非孤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发现,黄陂23家景区中,有22家由本土民营企业家投资建设,这批本土民营企业家背负着对家乡的热爱,坚持“长期主义”,鲜有中途撤资者。
聂权说,木兰草原从开挖第一铲土到现在,已累计投资16.3亿元,“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会坚持下去!”
本土民营企业家抱团深耕,共同做大“木兰游”。黄陂旅游,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拓展业态
提升“木兰游”品牌吸引力
今年端午假期,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景区迎来一年一度的“大余湾端午民俗季”,通过乡村婚嫁演艺、插秧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游客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
大余湾,曾游客稀少。2023年前后,景区总经理卢千专程去婺源等地考察后,冒出新想法——要在大余湾做晒秋!
想做就去做,要做就做好。黄陂区文旅和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协调联系秋收农产品信息。卢千带领团队,活化利用古建民居,“乡味”“乡景”“乡音”“乡情”结合“乡创”,造就充满独特乡愁韵致的大余湾古村落。
2023年9月29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聚焦大余湾,使大余湾火爆出圈,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猛增,当年“十一”假期相当于过去一年,2023年全年相当于过去5年!
旅游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游客的吸引力上。而吸引力,往往来自差异化竞争、提档升级带来的新鲜感。
这些年,黄陂旅游不断“补短上新”营造新鲜感:
抢搭夜经济快车,布局夜草原、夜奥莱等多个夜消费场景;大力发展漂流等水上项目,填补夏天室外旅游空缺;发力冰雪经济,建成华中最大、全国第三的室内滑雪场甘露山国际滑雪场;抢抓民宿发展“风口”,按照“全域化、个性化、集群化”思路,快速布局2000家“宝藏”民宿,游客可“不出黄陂、住遍全球”;筹划研学游,弥补景区淡季客源;打造宝藏“村咖”、私汤庭院、游民公社,在创新旅游产品上不断领潮。
在对“木兰系”景区的宣传和推广上,黄陂区也一直不遗余力、持续托举,将木兰品牌从木兰游拓展到木兰宿、木兰冰雪、木兰购等各领域,做好“旅游+百业”文章,努力将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木兰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2024年6月,木兰湖获评武汉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今年3月3日,央视《新闻联播》《春天里的中国》聚焦木兰花谷“梅花山”,景区游客接待量增长300%;4月10日,中国驻柬埔寨大使汪文斌发文盛赞云雾山杜鹃花海,众多海外网友纷纷点赞。
“木兰游”,正加速走向世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黄磊 通讯员 黄宣)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