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擦亮“金字招牌” 湖北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2025-05-14 10:18:35来源:长江云编辑:魏寒冰责编:魏寒冰

  今年以来,湖北锚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力以赴强科技,创新能力聚势突破、整体跃升,持续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大动脉。

擦亮“金字招牌” 湖北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_fororder_d9bd2c7b035c91f13caecac7ab7193d2

  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全球上万份水稻种质资源中,首次发现了对抗高温的关键基因。它就像天然的“空调系统”,为水稻“降温”、稳产保质,有望大幅提升我国水稻总产量的稳定性。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教授李一博介绍,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填补了作物品质耐高温的科学空白,对于南北方水稻主产区的品种的遗传改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创新成果的背后,离不开高水平创新平台的支撑。在湖北,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10家湖北实验室为核心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构建起原始创新的强大动力源,助力湖北加快形成关键领域的先发优势。比如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就强调了交叉融合来组织队伍,将多个学院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一起做最前沿的农业生命科学理论的创新,保障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特别是我们的种源的自主可控。

擦亮“金字招牌” 湖北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_fororder_0e3cd6a22c4e1e455c597f6753275872

  依托高能级平台,聚力攻坚突破。湖北加大力度滚动推进“61020”全链条攻关,聚焦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志性产品,全力培育“首款、首次、首创”的重大科技成果,精准支撑“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湖北省科技厅资源配置处处长周云峰表示,聚焦代表国家的水平,体现湖北的优势,能够引领未来发展这样一个重点目标,来凝练“61020”的攻关方向,科技部门已构建起了一个全链条的支持。

  今年一季度,湖北完成了光通信、工业母机等20个重点产业创新图谱编制工作,并明确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等32个重点领域年度攻关方向。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管理部高级专家占锐介绍,公司联合了其他的一些芯片公司、科研院所、零部件供应商来共同完成芯片的突破,“把开发周期降低,这也是对我们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自主掌控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他说道。

擦亮“金字招牌” 湖北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_fororder_acc2e3045a516f9ccffb3c15607ad4f7

  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如何让科创果实“落地生金”是重点,也是难点。近年来,湖北积极探索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支持体系,目前已有6.8万家企业入驻科创供应链平台,完成供需匹配1.5万项,全省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5年前的37%提高到67%。同时,针对高校师生“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的问题,湖北积极布局概念验证中心,帮助科研成果突破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在武汉科技大学,通过新成立运行的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发挥作用,去年学校成果转化合作项目达到632个,比2023年增长30%以上,创历史新高。武汉科技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理鞠磊说:“我们会深度梳理老师的科研成果以及专利,面向市场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科技成果的技术成熟度和商业可实现性,切实解决从概念到产品到商品的关键难题。”

擦亮“金字招牌” 湖北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_fororder_f40e712a9f460f98296ecb39443c1fd2

  创新平台持续升级、科技攻关不断发力、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今年一季度,湖北主要创新指标大幅增长——全省财政科技支出113.24亿元,同比增长36.97%;登记技术合同14833项,成交额1629.17亿元,比预期任务超额完成8.6%;累计发放科技人才贷113.74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164.9亿元,惠及企业8250家,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转化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征学表示,湖北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管理体系,强化政策措施统筹、重大任务统筹 科研力量统筹、资源平台统筹,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契合中央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的要求,也是湖北经验的重要启示,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记者 余旭东 编辑 卞勇 编审 田园 向秀 徐嵬毅)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