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业界专家聚首东湖 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
2025-05-12 11:12:32来源:新华社编辑:魏寒冰责编:魏寒冰

  新华社客户端武汉5月10日电(记者喻珮、熊翔鹤)天朗气清,万物并秀,一场思想激荡、智慧交锋的文化论坛活动5月10日在武汉东湖之畔举行。“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高端对话邀请来自文史学界、社科理论界、文博考古界等各方专家学者,围绕农耕文明、青铜文明、长江文明的内涵与价值,畅叙进一步传承创新炎帝文化、曾随文化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提升文化影响力,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炎帝神农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其重要的活动区域在长江流域,推动着长江文明的发展。本次高端对话由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

  新华社湖北分社分党组书记、社长惠小勇在致辞中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璀璨多元的中华文明。从良渚的玉琮到石家河的玉人像,再到三星堆的青铜面具,一脉相承,以三大遗址为代表的众多遗址共同串联成一条“长江文明带”。长江流域的文明成就,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瑰宝,对于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业界专家聚首东湖 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_fororder_GhbfshC007006_20250510_CBMFN0A009

新华社湖北分社分党组书记、社长惠小勇致辞。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业界专家聚首东湖 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_fororder_GhbfshC007006_20250510_CBMFN0A006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徐艳国致辞。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业界专家聚首东湖 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_fororder_GhbfshC007006_20250510_CBMFN0A007

湖北省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栋梁致辞。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业界专家聚首东湖 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_fororder_GhbfshC007006_20250510_CBMFN0A008

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大学教授何晓明致辞。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发表主题为《功垂华夏 德润万方》的主旨演讲,细数长江流域发生的诗词典故,与炎帝故里随州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李白在此结交挚友,挥笔“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到欧阳修在此画荻学书,书写“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到隋炀帝,改“随”为“隋”,建立隋朝;再到如今的世界级文化名片“炎帝神农故里”和“中国编钟之乡”的形成。

  谈及炎帝文化、长江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郦波说,华夏文明发展的主线是生产协作型文明,因其具有强大的融合和同化作用,得以让今日之中国拥抱人类命运共同体,酝酿德润万方的东方文明。

业界专家聚首东湖 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_fororder_GhbfshC007006_20250510_CBMFN0A001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作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玉堂在题为《炎帝神农的功绩与长江文明的创举》主旨演讲中,以诸多考古实证、传说典故细数炎帝神农的六大功绩,包括种植五谷、治麻为布、筑台建室、遍尝百草、日中为市、削桐练丝。这些功绩与长江流域5000余年的文脉相生相长、绵延不绝。

  刘玉堂谈到,从宋朝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期的“湖广熟,天下足”,长江流域一直是稻作文明的发源地,足可供养天下。在自古以来的四大名绣、四大名锦中,长江流域占据四分之三,四大商业名镇有三大在南方,有两大在长江流域。

业界专家聚首东湖 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_fororder_GhbfshC007006_20250510_CBMFN0A002

 长江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玉堂作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聚焦《金道锡行: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流融合》这一话题,从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冶炼铜为出发点,追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曙光,进一步阐释后石家河时期玉文化的广泛传播。

  “湖北之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处于中枢之地的重要地位。”方勤指出,商代早期,青铜文化由武汉盘龙城向南方发散,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交融的实证。随着考古资料愈发丰富,对于“曾”字、“芈”字铭文青铜器的深入研究,以及竹木简牍记载秦楚交融的典故,均凸显了随枣走廊一带、湖北地域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贡献。

业界专家聚首东湖 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_fororder_GhbfshC007006_20250510_CBMFN0A003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作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刘醒龙以《文学与考古》为题,从海口的五公祠“出发”,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仁义、仁爱。他说,从书写《蟠虺》开始关注“以物说话”的考古学,并从历史留下的“窗口”书写更多社会关注、读者关心的历史大幕背后的故事。

  当前的“考古热”令刘醒龙倍感欣喜,他谈到,社会需要这份事业,需要爱好考古事业的一代又一代人。每一次考古发掘都是在子子孙孙世代繁衍的土地上进行,而文学创作也是在“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情景中去探索,两者都有着“无中生有”的相似。

业界专家聚首东湖 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_fororder_GhbfshC007006_20250510_CBMFN0A004

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刘醒龙作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当日下午举行的圆桌对话上,专家围绕《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的特使》展开研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易德生认为,长江沿线丰富的铜矿、锡矿等资源,为青铜器的铸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荆楚沟通南北、串联东西的独特地理位置,也造就了长江中游青铜文明的灿烂。

业界专家聚首东湖 热议“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_fororder_GhbfshC007006_20250510_CBMFN0A005

《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的特使》圆桌对话。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青铜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挑战、一个浪潮、一个高峰。”方勤表示,在历史上我们成功迎接了青铜制造技艺的挑战和飞跃,才为如今璀璨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下,仍需通过多学科的研究、高科技的应用,进一步揭示文物所承载的科技、历史、人文等信息,持续把长江文明研究好、传承好。

  “文明相传最重要的是薪火相传,文化工作者要像‘萤火虫’一样,让文物、文字走近大众,让博物馆的文物、广袤大地上的古迹、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点亮每一代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郦波说,每一件器物都可以变成一只“萤火虫”,合起来就能形成华夏民族的精神火炬。

  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随州神农广场上都要举办神农生辰庆典活动。在熊熊薪火中,数以万计的海内外中华儿女长途跋涉而来,共襄文化盛世。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已连续16年举办,通过不断创新经贸洽谈、文旅推介等活动,正成为随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今年,第17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5月23日召开。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