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首个血管芯片国家标准在汉编制
2025-04-14 17:11:18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高钰姗责编:魏寒冰

  据湖北省科技厅介绍,我国首个血管芯片国家标准编制工作20243745—T—469《血管芯片通用技术要求》日前在武汉启动,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标准空白。

  类器官芯片项目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通过拟人化的组织芯片构建体系,于体外构建了功能更强、通量更大、成本更低的一系列人体“类器官芯片”,包括体外个性化肿瘤克隆、体外构建跳动的“心脏”、血液奔涌的“血管”、具有毛发再生功能的“皮肤”、可修复运动功能的“神经”等。这些类器官芯片产品不仅能在体外有效实现人体器官个性化的体外再生,还能很大程度上保留原始器官的组织学、功能学、病理学以及遗传学特征,成为新药或疫苗研发的“加速器”。

  近年来,国药动保在类器官、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精准医疗技术领域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据该公司李岩副研究员介绍,血管芯片就像“血管小替身”,在医疗、制药、食品安全及毒理检测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比如,试验新药是否安全,降压药会不会让血管变脆;模拟糖尿病血管老化,快速试出修复方法;研究癌细胞怎样钻过血管“逃跑”,进而找到拦截办法;观察免疫细胞在血管里“巡逻”,辅助疫苗设计;测试新型支架材料能否防血栓;给实验室培养的器官“接上”血管,解决营养输送难题等。

  作为我国首个血管芯片国家标准,《血管芯片通用技术要求》将涵盖血管芯片的术语定义、外观、组件性能及生物性能、构型与尺寸的技术要求,由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研究员负责牵头起草,国药动保总经理孙文副研究员、李岩副研究员、武汉轻工大学柳鑫教授分别作为第二、第三、第四起草人,共同参与编制工作。该国家标准的编制是我国类器官芯片标准化领域的重要进展,有助于打通类器官芯片“技术创新—产业转化—监管落地”的协同路径,对未来类器官芯片产业化应用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文 姜胜来)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