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睿唯安发布最新的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显示,黄冈师范学院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ESI作为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是衡量高校、科研机构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关键指标。根据统计,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黄冈师范学院化学学科共有ESI论文438篇,总被引8275次,篇均被引18.89次,高被引论文4篇,单篇最高被引369次。
这一成绩的取得,标志着该校化学学科的科研实力与学术成果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是学校整体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其成绩背后是该校化学人数十年的拼搏、坚守与蜕变。
筑巢引凤 搭建希望之台
2013年,对该校化学学科而言,是发展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催化材料制备及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实验室获批后,购置了X粉末衍射仪、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大型设备、引进了首位省级高层次人才,当年即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实现了学院国家自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随着重点实验室的落成,这一高能级创新平台迅速显现出强大的“磁吸效应”,吸引着众多优秀人才纷至沓来,先后有5名省级人才加入。
重点实验室的辐射效应也很快显现。催化材料制备团队为湖北展旺新材料公司开发了碳纳米管的纯化技术并实现产业应用,与荟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高载量铝镍催化剂制备技术,该技术荣获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银奖并已量产,年销售额超1亿元,催化剂应用于32家焦炉煤气制LNG厂家,年产值超200亿,节约标煤使用量300万吨,为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碳排放作出突出贡献。
如今,这一高能级创新平台欣欣向荣。科研经费爆发式增长,从年均不足50万元跃升至2015年的500万元,至2023年已突破1200万元,技术服务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3000万元。
学院不断完善科研配套设施,持续优化科研环境,从实验室的精细化管理,到科研辅助团队的组建,为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使得重点实验室成为了吸引人才、孕育成果的科研高地。
人才汇聚 点燃奋进之火
2017年,该学院解明江博士带领着四位研究方向相近的博士组建碳材料团队,聚焦碳材料方向研究。经过反复讨论和实验,他们找到优化制备工艺,提升了新型碳材料性能。如今,这个团队对支撑ESI有至少30%的贡献,成为学院科研发展的中流砥柱。
赵国伟教授的加盟更是化学化工学院求贤若渴的生动写照。2019年早春,正在海外深造的赵国伟向该校投递了简历。学院收到这份来自海外游子的“家书”后高度重视,院长亲自致电慰问,并连夜拟定人才引进方案。学院老师时常与赵国伟视频连线,共同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
赵国伟归国后,学院不仅为他配备了精良的科研设备,更精心组建了研究团队。在学院全力支持下,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困扰业界多年的电池材料稳定性难题。这项突破性成果最终助力赵国伟荣膺湖北省省级人才殊荣。
该学院设立了科研奖励机制,从国家级项目到横向课题,让每一个科研工作者的付出都尽可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学院在学校职能部协同下打造的“人才服务链”,从配偶工作安置到子女入学,从住房补贴到健康管理,事无巨细的人文关怀让每位学者都能全身心投身科研。
目前,化学化工学院专任教师博士比100%,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6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1人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5人,获批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个。
教学相长 师生共进之路
在学院的发展进程中,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连。化学化工学院采用“本科生科研助手”培养方式,让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赛道,学生们不再是课堂上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化身为科学探索的积极参与者。
2019级学生余意在专注做实验
2019级学生余意在本科阶段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成绩,她作为科研助手在导师一对一的指导下深入探索专业领域,获得湖北省第十四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一等奖,发表五篇SCI论文,其中多篇发表于ESI高影响力期刊,她的成就离不开学院科研助手模式提供的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
该学院通过科研助手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更在本科阶段就为他们搭建起通往国际学术舞台的桥梁。余意的成功并非个例,学院已有多名学生在该模式下发表SCI论文,为学科研究领域输送了一批兼具理论基础与科研实力的优秀人才。
水到渠成 收获荣耀之光
随着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以学科建设为牵引一体化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日益凸显,学院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学术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石英砂黄师专利墙
在学术成果产出方面,学院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跨越式转型。学院积极引导教师们追求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和论文写作培训,为老师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学院发表科研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在SCI一区和二区期刊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高被引论文”5篇;出版教材6部、专著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整体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图/文 余艳军 明童 祁白 高韵)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