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持续释放“红色吸引力”,红安去年接待游客1379万人次 红色资源“活” 红色旅游“火”
红秀剧场露天演出并开展巡游,演艺人员与游客热情互动。(湖北日报通讯员 王亮 摄)
红安县城关镇陵园大道1号,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
“走得再远,也不可忘记来时路。”3月16日,全国人大代表、纪念园讲解员程星动情讲述,将游客带回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98年前,这里打响了黄麻起义第一枪,红安14万英雄儿女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
如今,革命年代留下的纪念场馆、革命遗址遍布县域。如何将其“串珠成线”,发展红色旅游?
“红安县作为中国‘第一将军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潜力。要不断探索活化红色文化资源新路径,推进重点项目,打造精品线路,开发红色演艺,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红安县委书记刘堂军说。
持续释放“红色吸引力”——
2024年游客达1379万人次
3月的红安,春光明媚,旅游消费“热辣滚烫”。
“家人们,快来瞧瞧,‘红安眉茶’、蜂蜜、山茶油可都是咱家乡好物……”长胜街“芳草时光”小店内,“90后”红安姑娘王琳正对着直播镜头吆喝本地特产。
店内,不少客人正惬意品茶、畅谈。“这几年生意红火,2024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她笑着说。
红色旅游持续火爆,长胜街讲解员蔡平阳感同身受:“我们一共有6名讲解员,每人一天最多要带10个团,全年接待参观团1500个左右。”
每逢节假日,黄麻纪念园、长胜街、董必武故居等红色旅游景点人气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红色旅游中厚植家国情怀。2024年,红安县接待游客137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亿元。
新线路、新场景、新业态持续涌现,越来越多的游客涌来畅游红色红安。
红安主动“牵手”鄂豫皖三地县市,推动大别山红色旅游线路互通、游客互送、宣传互推、资源共享。
2024年,投资2.4亿元的黄麻起义纪念园游客中心综合体投入使用,成为将军故里“新地标”;八里影视基地、七里坪红色文旅小镇建设加速,红安旅游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为留住游客的“注意力”,红安爆款红色剧目、红色IP不断“上新”。“铜锣小子”等120余款产品,“圈粉”年轻游客,男将女将联名款食品包装也即将上线……
打造红色研学“金招牌”——
“行走的思政课”火爆大别山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迎风摆,敲锣又打鼓呀张灯又结彩,红色政权建起来……”
2024年12月28日,列宁小学旧址,来自香港的34名中学生齐声高唱《八月桂花遍地开》。
游红色景点、唱红歌、看红色剧目……5天时间内,学生们在红安共赴一场“行走的大课堂”。
“大别山民歌朗朗上口,孩子们很感兴趣,追问背后的故事。”红安县旅游协会会长、红安县首家接待服务中心主任杨建文说,近年来,红安“红色研学热”持续升温。自2016年中心成立以来,接待了全国各地近30万名游客。
今年春节过后,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学子密集来到红安,追寻荆楚红色印记,感悟大别山精神,研学旅行正逐渐成为红安县文旅最新、最火爆的一张名片。
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红色教育和旅游目的地”,红安与海军工程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军政训练基地、大思政校外实践基地、红色写生基地。同时,与武汉市、宜昌市、余姚市等合作,研发7条精品线路,开展“万名学生红安行”活动,年接待红色研学20万人次。
该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红安将力争全年实现红色研学超30万人次。
小戏小剧好戏连台——
唱“火”红安红色故事
“孩子,就化作那一团火吧。”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刑场”上,一名身穿灰色长袍马褂的年轻男子,戴着手铐握笔写下就义诗。
3月15日,在红安影剧院楚韵·周末剧场内,原创文化小剧《燃烧的心——夏明翰和一把火》首演。
在沉浸式布景下,观众“穿越”回到90多年前的荆楚大地,感受大历史和小家庭、铁血革命与人性温情的交汇碰撞,以及仁人志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情怀。
区别于传统大舞台模式,此类红色“小剧”受到游客热捧。
“铜锣一响,不胜不休。”红秀剧场内,《我和我的红安》正在火热上演。
红安是大别山精神的策源地。当地创新表达方式,持续推进红色演艺和文化小剧相结合,赋能红色旅游。其中,沉浸式演艺《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
红安县楚剧团副团长吴娜介绍,剧团将重点打造《农民团长》《仁心与誓言》等多部红色原创文化小剧,力争全年演出场次突破1000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曹雯 通讯员 黄发成 方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