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湖北4条农业产业链产值过千亿元
2025-02-25 09:57:45来源:湖北日报编辑:高钰姗责编:魏寒冰

  原标题:生猪、小龙虾、优质稻米、蔬菜, 湖北4条农业产业链产值过千亿元

湖北4条农业产业链产值过千亿元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50225091648

  初春的湖北,万物复苏,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在黄石市阳新县排市村,村民老张正通过手机查看“5G+”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数据,为春耕备种做准备。“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省心又高效!”老张笑着说道。这一幕,正是湖北财政“点线面”协同发力,全方位构建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格局的生动缩影。

  生猪、小龙虾、优质稻米、蔬菜产业链‌‌过千亿元

  在荆门,大片的油菜正拔节抽薹,少量已经开花,即将大面积迎来花期。

  荆门市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稻米、油菜、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2024年,荆门市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增长15%,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其中,荆门市沙洋县的油菜产业链尤为突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油菜种植、加工、销售的全程闭环,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自2021年起,湖北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稻米、菜籽油、蔬菜、特色淡水产品、茶叶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24年,湖北省财政厅统筹12.4亿元产业链相关资金,重点支持培育壮大头部企业、发展联农带农产业化联合体、创建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和关键环节科技研发。

  在资金分配上,湖北明确每条产业链每年集中支持不超过5家龙头企业、不超过6个产业化联合体、不超过2个区域公用品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湖北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24年突破万亿元,过千亿元产业链达到4条,分别是生猪、小龙虾、优质稻米、蔬菜产业链‌‌。

  为解决县、镇两级产业较强、村级相对薄弱现象,湖北还抓好村级“土特产”文章,统筹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5.15亿元支持103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村发展,2024年筹措省级资金1.37亿元,重点支持137个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条件的村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强村产业。

  目前,湖北农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已达262亿元,集体经营性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67.2%,集体经济组织年分红12.73亿元,用于农户分配2.89亿元,切实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强镇的农民收入高出15%

  在当阳市两河镇群丰村,鱼腥草产业园内一派繁忙。村民石义华正忙着将刚采收的鱼腥草装袋发货。“通过大棚育苗,鱼腥草的生长周期缩短到4个月,亩产达到1.2万斤,纯收入最少也有1万元。”石义华满脸喜悦地说道。当阳市通过科技赋能,将鱼腥草产业打造成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年产量达21.5万吨,成为全国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区域,还引进企业加工鱼腥草气泡水,延伸产业链条。

  2023年以来,湖北省实施“财政支持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项目”,探索集中资金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实施强链、补链、延链示范项目,每个项目省财政补助1500万元。

  2024年,湖北落实中央农业产业发展资金3.34亿元,支持孝南(糯稻、米酒)、沙洋(油菜)、罗田(黑山羊、中药材)、钟祥(油菜)等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显著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

  湖北还支持襄州区、当阳市等10个市(县、区)开展生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新增规模化养殖场20个,培育湖北生猪品牌3个,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1%,撬动社会投资3.6亿元。同时,支持9个新建和11个续建农业产业强镇,新增培育农业经营主体130个,乡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均≧2.0,产业强镇农民收入比其他乡镇高出15%。

  通过持续争创国家级示范项目,湖北有效促进了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国家现代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撬动金融和社会投资约89.1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近6.6万个,带动农民近40.6万人,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约3060亿元,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达2.92万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卢肖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