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第七届中国烹饪高等教育高峰论坛暨首届全国餐饮食品创新设计大赛在武汉举办,40余所高校、150余名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索烹饪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促进烹饪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烹饪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论坛现场 摄影 董梦瑶
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杨铭铎从烹饪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辨析为话题介绍了我国烹饪教育体系、食品加工体系中的烹饪、烹饪教育层次的边界与烹饪专业与学科建设。杨铭铎表示,烹饪学科建设需要以研究方向凝练为基础,以研究平台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前提,融贯学科交叉渗透与学术环境建设,实现专业学科建设系统模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斌提出,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烹饪机器人将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可以通过学习用户的口味偏好,不断调整烹饪方式。李斌强调,未来烹饪人才培养上,要着重强调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兼顾创新能力与艺术素养,灌输可持续发展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也要随之作出调整。
中国烹饪高等教育本科联盟秘书长、扬州大学中餐繁荣基地主任孟祥忍从多层次、多学科、多维度、生态协调四个层次对烹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出建议与评价。孟祥忍表示,提升专业竞争力及影响力成为全国烹饪教育共同面对的问题,复合型人才培养将成为产业发展驱动力,要坚持以技能为基,文化为魂,科技赋能,产业引领,强化跨学科交叉融合度,明确教育层级职能,扩大人才培养维度。
“建设烹饪与营养教育应用型品牌专业特别重要、尤为必要、迫切需要。”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徐向波提出,应用型品牌专业建设离不开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介绍了四川旅游学院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OBE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桂林旅游学院食品与健康学院院长何志贵介绍了其所在院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餐饮食品职业经理人为目标,从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多维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武汉商学院食品科技学院院长杨军表示,该学院围绕“食烹一体、交叉融合”这一主线,实现“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路径和“教师主体、学生参与”的应用型科研路径的双路径融合,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机理认知能力、专业能力、应用能力、评价沟通能力、综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形成“一主线、双融合、多能力”的应用型能力培养新模式。
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会 摄影 彭语晨
湖北经济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济南大学、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专家也分别围绕楚菜产业、烹饪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作了汇报。
此次活动由中国烹饪高等教育联盟、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国际烹饪教育分会主办,武汉商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承办,湖北省团餐行业协会、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等单位协办。(文 毛雨晴)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