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城市流体——2024武汉双年展”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和琴台馆正式开展,其中,“文脉探源”“边界交汇”“未来编码”“生灵之境”板块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呈现,“微光探寻”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呈现。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20个国家的140余位艺术家的200余件艺术作品,作品类型包含绘画、雕塑、综合装置、影像及数字媒体等,呈现了一场国际当代艺术盛宴。
作品《武汉的钥匙》
以“流动”艺术意会武汉水文化
到达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美术馆门口草坪放置的8米高、9米长的巨型钥匙。这是来自意大利艺术家米诺特的作品,取名为“武汉的钥匙”。
“钥匙系列”是艺术家米诺特的代表作品,在欧洲多地均有展出。在与武汉美术馆工作人员的交流过程中,米诺特本人对武汉产生了极大兴趣,并通过媒体、阅读等各种渠道深入了解后,带着对武汉的理解与想象,创作出这件作品。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介绍,“武汉的钥匙”的主要材质为钢材,重达7吨,在现场经过了十多天的安装,是本届双年展体量最大的艺术品,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作品《现场》(部分)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2024武汉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在展览前言中写道:2024武汉双年展的主题“城市流体”与2022年的主题“艺以通衢”相贯通,将武汉的文化肌理与城市性格形成更深度的联结,以“流动”“流变”意会武汉所具有的水文化特征和当代文化属性,也体现武汉双年展在文化关注和学术特色上的连续性与发展性。新时代的武汉作为中部崛起和长江大动脉、长江文化带的中心城市,鲜明地展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家园与自然风貌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交织交融,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充分交流,构成一个巨大的新型城市流体。本届双年展就旨在揭示和探讨城市转型与变迁中“流变”的动能意义。
作品《厵(yuan)》
中外文化艺术的碰撞与交流
武汉双年展立足武汉,面向当代,坚持以国际性的视野汇聚视觉艺术的创新成果,以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作品类型展示视觉文化与时俱进的新探索新表达。
2024武汉双年展从“文脉探源”“边界交汇”“微光探寻”“未来编码”“生灵之境”5个维度展开视觉叙事,中外艺术家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诠释对当代社会变革重要特征的文化关切和艺术表达。展出的作品在语言方式上各有不同,但都蕴含着来自生活的鲜活和复杂,带着时代特有的形象、趣味、色彩和质感。当代艺术跨越传统学科边界和固有形态的融合创新,使艺术语言以自身的流动性呈现出表达的多样性。从媒介的混合到材料的拓展,从数字技术的运用到人工智能的参与,参展作品强烈地反映了当代艺术观念与表现方式的嬗变。
当谈到人与文明的关系时,中国艺术家吕品昌用一组名为《现场》的装置,还原考古发掘现场,所有物品以现代科技陶瓷材料发泡陶瓷为联系,将所有物体有机融为一体,用这种视觉碰撞若隐若现地表现出人类文明的现场。
而欧洲艺术家朱利安·夏里耶则用4K影像的形式,将烟花绽放、露天煤矿、石油钻井等意象联系在一起,思考技术、能源、环境、未来的复杂关系。整个作品取名为《燃犀之明》,呈现出一个烟雾弥漫的时代。
在2024年武汉双年展的筹备阶段,范迪安表示,双年展策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学术工程,既要围绕着武汉举办双年展的定位来思考,更要着眼于中国艺术和国际艺术在今天发展的一些新特征。“策展团队对艺术家和作品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遴选,希望构成丰富多彩的展览形态。”
打造艺术互动空间
此次武汉双年展共有200余件作品进行呈现,涵盖了可视的绘画、雕塑,还有可互动的音像、综合装置,视觉效果美轮美奂,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打卡。
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A展厅,一个互动型装置艺术作品吸引不少游客拍照。该作品由中国艺术家汪玉峰创作,取名为“厵(yuan)”,是“源”的古体字。使用了雾机、灯光衬托主体的浮雕,每120秒会出一次雾,呈现出一个不断变化的形态。
观者靠近装置,可以近距离感受到不断喷涌、汇集、沉积的雾气,让艺术家构想出的艺术空间和艺术主题变得具体可感。
来自河南的旅客赵女士正等待着雾气喷发,找到绝佳时机合影拍照。“这是我第一次参观美术馆,虽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刻,但我能感受到整体的环境氛围很好,特别适合拍照出片。”赵女士说。
本届双年展在整体面貌和作品形态上呈现出“流体的活性”。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和汉口馆营造更为开放互动的空间,尤其是充分利用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丰富的空间流线,形成“游览”艺术世界的体验,为广大公众提供理解艺术创新、激发想象性思维活力的文化场域。
2024武汉双年展至2025年5月31日结束。观众可通过武汉美术馆官方公众号、武汉双年展官方网站、武汉文旅码等渠道预约购票前往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和琴台馆参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严芳婷 见习记者 冯袁玥 通讯员 李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