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第十个全国放鱼日,全国14个城市同步举行科学放流活动。在武汉渔政码头现场,共放流666尾中华鲟,其中80厘米-100厘米中华鲟16条,30厘米-40厘米中华鲟650条。
此次科学放流活动,主题为“从高山到大海拯救濒危鱼类回家”,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湖北省慈善总会、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
当天,武汉、上海、南京、扬州、铜陵、池州、长沙、九江、重庆、昆明、济南、舟山、韶关、龙岩等14城市,总共放流298万尾珍稀土著鱼类。这是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第二次联动长江流域及沿海城市,在全国放鱼日同步开展科学放流示范,宣传“携手拯救濒危鱼类,共建生命长江”的理念。
长江流域鱼类有四百多种,濒危鱼类达92种,135种鱼类已多年未监测到。长江十年禁渔给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带来了契机,但是濒危鱼类靠自然恢复很困难,需通过科学放流恢复其野外种群。
2015年,农业农村部将每年6月6日定为“全国放鱼日”,并在这一天开展全国“放鱼日”同步增殖放流活动。
助力“长江有鱼”,2021年,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中华慈善总会、湖北省慈善总会等,发起“长江有鱼”公益项目,发动社会公众参与“长江濒危鱼类野外种群恢复”和“引导科学放生、防治水生外来物种入侵”。项目开展4年来,共举办了三十多场活动,助力50万尾濒危鱼类重归长江。同时,建立了9个公益放流站,引导公众科学放流。
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利民表示,希望通过共同倡导,推动科学放流项目,构建政府主导、慈善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新模式,在全社会营造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氛围。(记者李先宏、通讯员方霞、陈雪莹)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