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国博珍藏近70年 “中华第一凤”凤归故里
2024-04-07 10:40:40来源:长江日报编辑:李燕责编:石丽敏

国博珍藏近70年 “中华第一凤”凤归故里_fororder_05

国博珍藏近70年 “中华第一凤”凤归故里_fororder_03

“中华第一凤”玉团凤亮相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举办的“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国博珍藏近70年 “中华第一凤”凤归故里_fororder_04

国博珍藏近70年 “中华第一凤”凤归故里_fororder_01

国博珍藏近70年 “中华第一凤”凤归故里_fororder_02

制图 刘岩

  一件收藏在国家博物馆近70年的玉凤,首次离开国博赴外地展览。它便是誉称为“中华第一凤”的石家河玉团凤,1955年出土于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由4000年前的石家河先民所刻制。

  3月31日,“中华第一凤”亮相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成为“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明星展品,这也意味着玉团凤首次“凤归故里”,与来自全国的石家河精美玉器大团聚。

  ■ “中华第一凤”首次外借,石家河玉器大团圆

  4月2日,长江日报记者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展厅中间,见到“中华第一凤”真身。在一个独立展柜的玻璃罩中,它个头不大,直径约5厘米,镶嵌在一个放大版的透明“团凤”展具中,处在与观众眉眼齐平的高度。在几个方向射来的灯光下,玉团凤材质给人温润、通透的感觉。细看造型,确实是一只蜷起身体的神鸟,圆目、尖嘴,爪收于腹下,翅膀上的羽毛也刻画了出来。最为奇特的是,这只神鸟首尾相接,构成完美的圆形。命名团凤,正是源于此造型。

  2月底,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前往国家博物馆“借展”石家河玉团凤时,它还在展厅和另外4件玉器在同一展台展出,万琳拍下了玉团凤和文字标识。文字标识显示这只玉团凤的名称为“凤形佩”,“佩”的解释是指古人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作动词时意为挂在身上,即佩戴的意思。由此推测,玉团凤为石家河先民佩戴在衣服上的装饰物。

  文字标识还描述说,鸟类凌空飞翔,能穿梭于天地之间,能发出各种悦耳的鸣叫声,有的还能啼鸣报晓,这些现象让古人想象鸟是神的使者,从而产生对鸟的崇拜;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鸟的造型和鸟形纹饰,其原型可能来自孔雀或雉鸡;这件“凤形佩”代表了石家河玉器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华第一凤”。

  万琳告诉记者,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策划“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去年就筹划“借展”国博的玉团凤。国博玉团凤从未外借,湖北省文旅厅积极推动,发去公函,国博答应外借,但手续复杂。玉团凤要从国博长期展览展线上撤下,要重新制作展牌,让另外4件玉器正常展出,这也都要花费时间。今年2月1日“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开展两个月后,玉团凤才得以与石家河玉器大家庭团聚,这个大家庭包括来自全国22家文博机构的石家河玉器文物精品,共174件(套)。

  记者了解到,这件玉团凤点交前,由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为文物购买保险;文物点交过程中,双方各有两位工作人员确认文物状态;采用专用囊匣、无酸纸和定制外箱包装,并贴封条,全程陆运运送,确保文物安全;到5月下旬展览结束,文物回到国博,全程都采取针对重要文物的严格安保措施。

  ■ 楚人崇凤,很可能源自于石家河凤鸟信仰

  “‘中华第一凤’的到来,不仅让石家河玉文化特展实现了圆满,还让这个展达到了一个高度!”

  万琳说,距今4000年前后的石家河遗址最晚阶段,称“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也称“肖家屋脊文化”时期,以玉器最负盛名,其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玉团凤、玉人神像、玉蝉等。神人像、凤鸟、虎等玉器题材,蕴含着石家河先人对祖先神祇的信仰与对自然生灵的崇敬,其琢玉技艺已臻史前东亚最高水平。而此次石家河玉器展,首次将石家河遗址出土的和在全国各地考古遗址出土的石家河玉器汇聚在一起,有系统、分类别展示,如果代表石家河玉器最高水平的玉团凤没来,无疑会是这次展览的一大缺憾。

  此次展览策展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展览部研究人员程酩茜也表示,2024年对于石家河遗址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恰是石家河遗址发现70周年,此次“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竭力为石家河遗址和公众奉上一场史无前例的石家河玉器大展。“展览策划及前期开展期间,不少观众反馈,十分期待玉团凤能参展。我们也非常感谢国家博物馆的信任和支持,能够破例让玉团凤‘凤归故里’,实现了广大湖北观众朋友的心愿,也让此次展览成为一场难得的团圆盛宴。”

  程酩茜说,楚人崇凤,很可能就是源自于石家河的凤鸟信仰。后世湖北人对于凤鸟有着格外特别的感情,玉团凤也因此成为湖北重要的文化符号。玉团凤也是研究石家河玉文化的重要环节,它是我们认识和发现石家河玉器的关键文物。它的参展完善了我们的展陈体系,为展览增添了色彩,提升了高度。

  为何1955年玉团凤在石家河出土后,没有在湖北收藏,而由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前身)收藏?程酩茜介绍,石家河遗址1954年在配合水利工程的考古调查中被发现,1955年在石家河遗址的罗家柏岭出土了一批玉器,其中就有这件玉团凤,它是同批出土的玉人头像、玉蝉、玉龙、玉璜和玉管等40余件玉器中最精美的一件。当年湖北省博物馆刚成立不久,文物保护条件尚有限,恰逢中国历史博物馆在20世纪50年代筹备中国通史陈列,因此从这批玉器中选出了一部分收藏,包括这件玉团凤。其他玉器目前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此次石家河玉文化特展中,也展出了一些来自1955年在石家河罗家柏岭发掘的玉器,如玉人头像。

  ■ “中华第一凤”何以称冠

  程酩茜介绍,这只玉团凤精美异常,怎么也不能让人相信,它与粗糙的土陶共存于同期的史前时代。发现它的考古学家张云鹏先生,起初以为它的产生时代可能是商周,他于1956年将玉团凤交与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年代修正为新石器时代,“中华第一凤”的美誉也由此传开。

  2017年,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了6枚凤文物主题邮票,遴选出“史前玉凤”(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周凤鸟青铜尊”(山西博物院)等设计制作了主题邮票,其中第一件便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玉团凤。

  玉团凤自去往中国历史博物馆后,一直受到很好的收藏和展示。2023年,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玉器”开展后,玉团凤也陈列其中。历经近70年,玉团凤首次回到故土,这也是它第一次离开国家博物馆到外地参展!

  程酩茜说,除玉团凤外,国家博物馆还馆藏了多件石家河玉器,其中多数来自石家河遗址罗家柏岭,如虎首龙形器、鸟首玉璜、玉虎首等。此外,国家博物馆的古代中国展厅,收藏展示着著名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它是一件商王王后珍藏的石家河古玉。这件玉凤呈黄褐色,凤鸟头戴花冠,作侧身回首之势,长长的尾部正在向一侧舒展地扬起。其工艺、造型和玉团凤极为相似,已被考古界证实是石家河史前玉器的一员。

  比“中华第一凤”时间更早的玉凤也出土有不少,为何独称这件石家河玉团凤为“中华第一凤”?现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的蔡青一直从事古玉研究,其博士毕业论文题为《石家河玉器的艺术源流》,她的调查足迹遍及石家河遗址、浙江良渚遗址等相关遗址。蔡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石家河玉凤为最早出现的成熟凤鸟形象,为后世历代凤鸟造型的基本型。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也出土有玉凤,但该玉凤为具象化造型,似自然界中能见到的鹅类水禽。另在河姆渡文化牙雕器、良渚文化玉器上也有原始的凤鸟纹,但只是表现出圆眼、钩喙等局部特点。石家河玉凤有圆眼、钩喙、头披长羽、长尾分叉等造型要素,这些造型特征在后世凤鸟的艺术形象得到了传承。

  她说,这件玉凤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很高,对凤鸟艺术形象的设计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高超水平。其造型为团凤形,轮廓线条婉转优美,整体具有强烈的动感。在工艺上运用局部镂空的手法,增添了器物的灵动性。器物表面饰有勾卷线条,线纹流畅饱满,线面结合,构成优雅的凤形象。

  曾参加并领队石家河遗址考古多年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告诉记者,玉凤在红山文化中也有,比石家河遗址玉凤早,但它是具象的,像一只逼真的鸟;石家河玉团凤是抽象了的鸟,形象饱满。尤其神奇的是,它与现代中国人想象描绘出的凤的形象特别接近,与楚文化中的凤也接近,其造型影响了中国后来几千年凤鸟艺术的发展。

  方勤说,从工艺上说,它采用了透雕、减地阳刻、圆雕等琢玉技法,可谓巧夺天工,它所体现的高超的琢玉技术远超以往,是石家河玉器的杰出代表。在“后石家河文化”时期,凤鸟在彼时先民的信仰体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这一信仰也不断传承,影响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凤鸟崇拜,成为后来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信仰图腾之一。后世把“凤”和另一个符号“龙”联系起来,赋予阴阳属性,谓之“龙凤呈祥”。

  ◎ 为何没有收藏在湖北

  石家河遗址1954年在配合水利工程的考古调查中被发现,1955年在石家河遗址的罗家柏岭出土了一批玉器,其中就有这件玉团凤。当年湖北省博物馆刚成立不久,文物保护条件尚有限,恰逢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前身)在20世纪50年代正筹备中国通史陈列,因此从这批玉器中选出了一部分收藏,包括这件玉团凤。其他玉器目前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

  ◎ 国家博物馆这样描述

  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鸟的造型和鸟形纹饰,其原型可能来自孔雀或雉鸡。这件“凤形佩”代表了石家河玉器的最高水平,被称为“中华第一凤”。

  ◎ 代表琢玉技艺史前东亚最高水平

  石家河遗址最晚阶段称“后石家河文化”时期,也称“肖家屋脊文化”时期,以玉器最负盛名。玉器有玉团凤、玉人神像、玉蝉等,其琢玉技艺已臻史前东亚最高水平。

  (记者 万建辉 通讯员 宋若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