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2023-11-29 10:49:41来源:长江网编辑:李燕责编:石丽敏

  11月27日,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长江文化”为主题的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研讨会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文化促进会主办,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共同承办。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场。

  来自全国各地研究长江文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共商、共话长江文化发展,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言献策,助力武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研讨会上围绕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主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桂建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谢树成,德国汉学家、美学家、特里尔大学教授Karl-Heinz Pohl(卜松山),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贺云翱,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才武,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副研究员黄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吴承忠,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二级研究员袁北星,湖北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学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江风,长江水利水电开发集团生态文化中心主任魏理等11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主旨报告。

  桂建芳:“十年禁渔”是长江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由于养殖产量持续增长催生了让江湖休养生息、生态优先的中国渔业和水生生物养护政策,长江‘十年禁渔’于2021年开始实施,开启了从‘捕’到‘养’再到‘护’的新策略,这是新时代‘中国智慧’对世界的新贡献。”桂建芳表示,长江“十年禁渔”作为长江大保护的具体举措,是长江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举措,擘画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蓝图。

  “禁渔的目的是恢复生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水域生态系统的首要功能是净化水质。如果水资源被破坏了,人也会生病。我们不光是在保护几条鱼,而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健康。”桂建芳谈道,“十年禁渔”启动以来,江豚经常出没,这也反映了长江生物生存环境更加安全、食物链更加丰富。

  桂建芳以一个渔业科技工作者的自谓,对长江文化中的渔文化与渔业发展的“中国智慧”进行了思考。“已经转型和正在变革的‘蓝色渔业’在‘长江大保护’‘大食物观’的引领下,将为中国和全球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必将在长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谢树成:推动“地学与长江文化”融合发展是湖北做大做强“长江”品牌的重要思路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依托长江构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大交叉,形成‘水—碳—文化’三位一体的‘地学与长江文化’大融合平台。”谢树成表示,“推动‘地学与长江文化’融合发展,谋划设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交叉融合的国家实验室,是湖北省做大做强‘长江’这块牌子的一个重要思路。”

  谢树成表示,区域古水文条件影响了古文化的时空演变。同时,长江中游湿润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湖北省诸多湿地生态系统,武汉也因此成为世界湿地之城,而湿地的两大关键要素是水和碳(生物)。在某些条件下,“水”的变化会引发湿地系统出现“碳炸弹”。也就是说,水文条件的变化会把湿地系统储存的大量碳一下子释放出来,以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方式进入大气而影响气候变化。在当前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下,特别是在服务“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碳”又成了长江中游继“水”以后另一个关键的影响区域发展要素。因此,“水”不仅与古文化相关,也与当前的“碳”相关,“水—碳—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以三位一体存在着,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文化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

  谢树成呼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大交叉的国家实验室目前还没有,湖北可以在沿江省份中率先形成这类大融合平台的优势,谋划“水—碳—文化”三位一体的“地学与长江文化”国家实验室的设立。

  Karl-Heinz Pohl(卜松山):用跨文化对话探索文化传播新思路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Karl-Heinz Pohl(卜松山)认为,跨文化对话是试图假定不同文化间接近的一种观点。“但事实上,我们无法完全走出由我们的价值体系、个人经历、历史、阅读及时代精神等相关偏好所构建的预想视域。例如,中国人常提孔子,而西方人会提柏拉图;中国人可能引用杜甫的诗,而西方人更喜欢莎士比亚戏剧。”卜松山说,跨文化对话存在一定的局限。

  因此,他认为跨文化对话需具备4个要点:第一,对自身标准的历史反思与自觉;第二,了解对方文化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其价值体系的逻辑;第三,寻求共同理念;第四,改变视角的开放性。

  贺云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长江文化传承发展密不可分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连续发展基础上、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文明;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文明。”贺云翱说,正是通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两个结合”才能生根、开花、结果,从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新实践。

  贺云翱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当代“长江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最佳途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有条件成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建设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

  贺云翱建议,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带、长江流域多个都市圈规划、长三角一体化规划及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相关国家文化公园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联动、协同,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能够与“长江经济带”同步高质量建设和发展,让“长江文化传承发展”大业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乃至“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实践做出创造性贡献。

  傅才武:发挥长江文化的世界传播价值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超级‘两河文明’。长江和黄河作为中国民族的母亲河,不仅仅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建构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构筑了中国人精神家园的基底。”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傅才武表示,长江流域所具有的“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的丰富实证,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傅才武说,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与黄河一起,借助于稻作农业不仅建构了早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生活方式和稳定的社会结构,持续地将中华农耕文明推进到人类社会的极高水准,而且建构了区别于黄河麦(粟)作文化的稻作文化形态,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作为亚文化共同体的长江稻作文化与黄河麦作文化之间的循环流动,形成了支撑中华文化五千年不断发展的内生动力。

  傅才武说,从传播地理学和媒介传播学看来,长江作为超级地理媒介,在数字技术的背景下,进入一个与传统传播模式不一样的“媒介生产空间、空间又生产传播”的循环中。长江特定的地理空间、族群、媒介成为一个整体,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种“地理想象”,建立起由受众欲望、幻想以及各种先验性的地理知识所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从而赋予了长江作为地理媒介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本质特征。

  傅才武说,长江具有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话语权的潜力,能够在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上起到独特的作用。“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数字信息时代,要发挥长江作为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全球顶级的地理传播媒介的世界传播价值。”

  黄璜:武汉文旅发展定位可注重产业融合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黄璜认为,旅游空间新格局的形成也是未来文旅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将综合考虑文脉、地脉、水脉、交通干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构建‘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的全国旅游空间新格局。”在这点上,黄璜建议可参考国际上推进大规模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功经验。“比如美国国家绿道网络、‘罗马帝国边墙’等,这些国际上的成熟经验,我们都可参考借鉴其理念和技术,拓宽国际视野。”

  黄璜此前曾和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合作开展过相关课题研究,因此对于武汉的文旅定位,他感触颇深。“我们观察发现,武汉的文旅定位是融合在各个部门的定位里的。并通过文旅定位的实现,来促进这些部门实现其发展目标。”

  “文旅定位不是空谈,而是落实到各个部门中去的。为了实现目标,各个部门也都会有一个创建工作抓手。”黄璜说。通过将“国家战略背景”“武汉城市战略定位”“武汉文化和旅游定位”“创建工作抓手”进行列项对比,黄璜详细解释了其中关系。比如,在国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武汉城市战略定位定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通过交旅融合,武汉的文旅定位是‘世界旅游枢纽城市’‘世界旅游集散中心’,而创建工作抓手则相对应为‘交通和旅游融合示范区’。”

  吴承忠:加强湖北域内长江文化研究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吴承忠从加强对长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加快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专项规划、进一步探索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政策体系、进一步拓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宣传渠道这5个方面提出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发展的战略和策略建议。他认为,只有研究透长江文化内涵,梳理清长江文化脉络,解读好长江文明密码,才能更好地赓续长江千年文脉。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要彰显本地独具特色的美度、深度和高度,打造更多展现荆风楚韵的文艺精品、文化产品、文旅地标。吴承忠认为,可通过历史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协同攻关,研究各历史时期湖北省内的长江地域文化的分异、整合、文化景观、文化区、文化迁移、文化扩散、文化生态等问题,同时放在中国的空间视野下去分析湖北与外部的地域文化的互相影响问题。

  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营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浓厚氛围,吴承忠建议开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课题研究、举办长江文化系列论坛,讲好新时代长江故事。“可鼓励湖北各地市学习武汉、宜昌等地市的创新经验,推动地市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

  袁北星:大力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打造新时代的人文之城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武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江文化中心城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离不开源远流长的长江文化赋能。文化发达的地方,经济往往也走在前列。新时代十年,武汉各项事业长足进步,辉煌成就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化的赋能、精神的力量从未缺席。”袁北星说。

  袁北星表示,长江文化中的荆楚文化部分,包括了4个鲜明的特质,对打造武汉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弘扬爱国主义,为打造新时代人文之城注入长江精神文脉的灵魂;倡导上善若水,为打造新时代人文之城彰显长江精神文脉的价值追求;坚持敢于斗争,为打造新时代人文之城体现长江精神文脉的核心理念;秉持浪漫务实,为打造新时代人文之城展示长江精神文脉的鲜明特质。

  袁北星说,进入近现代,长江精神文脉传承发展,丰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长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象征。

  张学标:发掘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提升城市形象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借鉴国外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积极发掘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从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文化创新两方面着手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形象建设路径。” 张学标说。

  张学标建议,武汉可以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塑造特色城市品牌和城市形象。“关键之处就在于积极发掘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形象中的文化品牌作用。”

  武汉市一直非常重视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因此传续下来的传统节庆和民俗类文化活动大多历史悠久、体系成熟。张学标建议,武汉可以持续打造特色文化活动,促进民间非遗的传承。

  张学标还建议,武汉辉煌的工业文明也一直铭刻在时代印记中。将工业遗产转化为主题博物馆也是活化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方式。武汉可以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业博物馆,活化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项目,传承过往工业文明。

  李江风:打好“长江牌”“滨水牌”是武汉构建长江文化品牌的关键要素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长江是武汉市城市发展的主轴线,滨江滨湖、大江大湖是武汉的自然地理特征,武汉作为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打好‘长江牌’、打好‘滨水牌’是构建长江文化品牌的关键要素,也是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和空间质量的必然选择。”李江风表示。

  武汉怎样打好“长江牌”、打好“滨水牌”?李江风提出了“长江主轴滨江文化线”、“汉江辅轴滨江文化线”以及长江汉江交汇处的“两江四岸文化景观带”概念,区域内历史遗迹、传统街区、名人故居、文博场馆等资源众多。武汉还有一条从汉阳到武昌的东西向的“脊梁山体文化轴向线”,武汉地区的“985”“211”高校在这条线上,中科院研究机构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也在这条线上。它们所拥有的科学力量和文化力量也是武汉长江文化核心区的重要内容。这条线上的“环东湖文化景观带”区域最具资源禀赋,它已真正融入市民的生活。

  李江风建议,在武汉超大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中,要“理山理水”“依山傍水”,依托优良自然环境和条件,要做到点线面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古代与近代结合、有形与无形结合,构建出武汉超大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经典和样板。

  魏理:让历史遗产活起来让文化空间新起来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湖北是“千湖之省”,武汉有着“百湖之城”的称号,湖泊资源丰富,是古云梦泽之地。基于这一优势,魏理提出建设“流体磁场”——大江大湖滨水文化空间营造,“结合空间场景感营造与装置艺术,对城市多文化要素进行调和与重写,构建水生态环境艺术化艺术场景空间,形成场所精神,建设‘长江水环境艺术中心’”。

  对武汉本地的文化遗产也可活化利用,比如盘龙城遗址公园综合体可以参照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模式,复原遗址建筑群,再现商周城池风采,开发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沉浸式翻开武汉之根的城市历史画卷。汉阳工业遗址群也可做好工业建筑空间的重新组合更新,注重这些历史记忆的建筑与城市的互动与对话性。

  此外,魏理认为,纵横延伸型文旅融合也是一个努力方向。“纵向时间轴延伸强调发展夜游经济。在现有夜游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夜游新产品形态,比如打造‘盘龙千古情’大型实景演出剧,丰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业态等。横向区域轴延伸强调实现省、市周边文旅协同联动。武汉都市圈城市文化公园应与丹江口南水北调文化公园、屈原文化公园、三峡文化公园形成省内联动发展。”

  当天研讨会期间,还举办了“城市形象构建”专题讲座,知名文旅实战营销专家熊晓杰以《新文旅方法论》为题作了分享。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现场。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第三届长江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倾听、记录。

  有关负责人表示,本届研讨会的举办进一步深化了长江文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助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段建设贡献了学术创新智慧。下一步,武汉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深化研究万里长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共同打造知长江、爱长江、护长江、兴长江的重要平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采写:记者聂杨 卢士昌 摄影:吕诗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