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湖北消息(高钰姗):7月12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举行“全国低碳日”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北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工作进展,并公布全省低碳“成绩单”。
引领绿色低碳新风尚
近年来,湖北省先后出台了《湖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 “十四五”规划》《湖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等一系规范性文件,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张志祥介绍,湖北充分利用“六五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节点,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报道,营造绿色低碳浓厚氛围。数据显示,湖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成效明显,2016年至2022年,全省单位GDP碳排放累计下降23.9%,单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2年8月,武汉武昌区成功获批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在武昌区,一批零碳机关、零碳社区、零碳园区、零碳校区、零碳楼宇、零碳景点逐步建立完善。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局长吴江介绍,该区正持续创建一批低碳试点应用场景示范标杆。
宜居宜业环境不断向好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近年来,湖北在水利、农业、电力等民生关键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其中,湖北水土保持率达83.0%,建成高标准农田4412万亩,电网主网最大负荷由2745万千瓦提升至4065万千瓦。武汉、十堰成为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宜昌、随州、远安县等地荣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称号。湖北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明显,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林业碳汇不断增加,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8.4%提高到42%。
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总工程师刘敏介绍,湖北省目前建设拥有华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大气本底站——金沙国家大气本底站,2个城市高精度浓度监测站和3个典型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通量观测站,神农架国家大气本底站也已经开始建设。
碳交易“升温”初显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截至2023年6月30日,湖北碳市场配额二级市场累计成交3.65亿吨,约占全国份额的四成以上;成交额88.31亿元,在试点碳市场保持领先水平,覆盖企业数量从最初的167家扩大到339家,涉及16个行业,均为年耗能1万吨标煤以上的工业企业。
作为全国首批七个碳交易试点之一,湖北积极探索了碳配额有偿拍卖、双20%缺口封顶等制度设计,被全国碳市场吸纳借鉴。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杲表示,在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过程中,湖北省具有碳市场政策支持力度大、试点经验丰富、科教人才资源众多、双碳法治体系建设领跑等方面的显著优势。
湖北于2014年制定《湖北省碳排放权管理和交易暂行办法》。当前,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纳入全国碳市场。为适应当前需求,湖北开展上述暂行办法的修订。张志祥介绍,修订工作主要围绕碳市场扩容、丰富交易手段等方面进行,将更多符合条件的行业和企业纳入碳市场管理,支持开展碳基金、碳回购、碳保险等探索创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