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下同心化解“落脚”难题——我省打通乡镇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调查①
编者按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致灾,企业安全事故、森林火灾时有发生,夏季学生溺水等公共安全事件备受关注,无不暴露出乡镇应急能力短板。
湖北省应急管理厅成立以来,直面难题、必答题。今年,聚焦5个方面的痛点、堵点,在20个县市区实施改革试点。其中,乡镇(街道)应急能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和省应急厅调研组一道,走进十堰市房县、孝感市安陆市等试点县市区,触摸基层应急管理的强劲脉动。
上与下的矛盾:
老体制普遍存在“落脚”之痛
“我们为难的是一到乡镇却没有‘脚’,仅仅靠县应急管理局几十号人根本顾不过来!”去年9月,房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郭兴贵刚上任就“挠头”,他发现,乡镇应急工作如安全生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灾害救助等职能分散在乡镇若干站所,由不同领导分管,应急部门到乡镇对接工作,要找不同的领导、站所。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郭兴贵感到,面对“大应急”,乡镇仿佛是“小个子”挑重担,首当其冲的是“落脚难”。像他一样,多数县市区应急局长感同身受,省厅开展督导检查也遇尴尬。
作为一个年轻的机构,应急管理机构只设到县一级。郭兴贵说的“落脚难”反映着“倒金字塔形”的体制之痛,上粗下细,工作无法落脚,“最后一公里”常常掉链子。
“政策文件传达很慢,甚至落空,有时候到了承办人手上时已经过了期限,事项无法落脚!”一位乡镇应急站负责人表示,改革前,乡镇负责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的机构多是指派的,人员是临时性的。应急政策和信息止于县,难以下乡入村。同样,下情特别是风险、隐患难以第一时间上达乡镇政府、县应急部门。
“这次改革,就是解决有与无的问题,机构不落脚,或假落脚,应急工作就没法抓。”6月,省应急厅负责人在全省试点动员会上表示,乡镇应急能力建设,首先要解决有机构理事、有人管事的问题。
有与无的博弈:
试点县市区“落脚”有术
困则思变。今年,省应急厅主导,在全省4个市州、20个县市区试点推动5项改革任务,探索破痛求通。其中,以应急管理机构、救援队伍、监测预警信息平台三件套为核心的应急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
机构经费、编制、人员从哪里来?几个月来,各试点县市区千方百计腾挪资金,创造条件给应急站“落脚”。
“统筹安全与发展,夯实基层基础,房县必须有创新作为!”房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谢晓鸣表示。
房县地处秦巴山区,青、壮年劳力大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较多,乡镇灾害防范压力、公共安全责任重大。为做好综合应急保障工作,县政府紧缩其他开支,硬“抠”出3000多万元,在全县20个乡镇建成应急办、消防站,装备充足应急物资。
房县县委县政府研究出台了加强乡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升乡镇应急救援能力六条意见,高位完善县域设计。4月2日,该县20个乡镇应急办(消防救援所)全部完成挂牌,整合安全生产、消防救援、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职责,安排3至5名人员。
“化龙堰镇应急办牵头的是人武部部长、具体负责的是选调生侯梦巡;红塔镇应急办负责人是十堰市应急局下派干部张恒达、具体负责的是一名省考公务员刘波……”房县每个乡镇都挑选出年轻、精干的骨干力量。
像房县一样,安陆市财政克服困难,“挤”出应急资金4000万元;编制难办,特事特办,调剂着办;办公房屋难求,找旧楼简单改造、拼“团结户”联合办公,多措并举,推动应急救援站“落脚”到16个乡镇街办。
郧阳等地紧随其后开展应急能力建设。9月下旬,十堰市在房县召开乡镇应急能力建设现场推进会。
专与兼的差异:
痛点消除乡镇应急“动”起来
改革之前,由于历史原因,乡镇应急管理人员普遍兼职。某乡镇应急办负责人说,过去有时安排退休干部代管,有时安排挂职干部“挑土”,如今他专职从事应急站工作,而且可以像县应急管理局一样调度相关部门参与应急事务。
深受大灾之痛的随县,专门拿出40个事业编制直接下拨到乡镇,招聘40名退役士兵,保证每个乡镇有2个专人,真正做到专人专责。该县负责人说,虽然县里编制很紧张,但是为了群众多一份安全感,这个账划得来!
与应急站类似,乡镇一级应急救援过去主要靠镇机关干部与邻近村组干部,临时拼凑,男女老少齐上阵,无专业装备,甚至赤膊上阵,致人伤亡。
“识别风险、排查隐患,我们应急站3位同志,每周都要做!”房县化龙堰镇应急站认真记录每次排查。4月,该应急站正式挂了牌,办公室扩大一倍,人员都有正式编制,每天满负荷运转。
一些县应急管理局明显感受到,基层应急工作有人“接头”了,曾经的堵点正在疏通,痛点正在消除。
如今,试点县各乡镇坚持“救”“防”兼重,预防为主,不仅重视抢险救援救灾等“显性”工作,而且平时公共安全教育、事前隐患排查治理等“隐性”基础性工作也开始出声、出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包东喜 通讯员 刘春华 李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