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雕追捕夜鹭幼鸟。朱红燕 摄
白尾海雕。魏斌 摄
红脚隼。魏斌 摄
灰背隼。魏斌 摄
游隼(中间)攻击反嘴鹬。魏斌 摄
日前,沉湖湿地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在沉湖国际重要湿地进行鸟类监测时,发现近20只猛禽。
30日,该队队长、武汉市观鸟协会副会长姚波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2日上午,他们在沉湖湿地七壕保护站附近监测鸟类时,发现空中出现了鹊鹞、白尾鹞、白腹鹞、日本松雀鹰、普通鵟、红脚隼等几种猛禽,数量接近20只。
“最近两三年,沉湖湿地的猛禽数量明显增多。”一直关注沉湖湿地猛禽状况的武汉市观鸟协会副会长魏斌说,最明显的标志,是省内罕见的4种雕类猛禽乌雕、白尾海雕、白腹隼雕和蛇雕,均在沉湖湿地现身。
2020年10月中旬,他在沉湖湿地七壕保护站附近第一次观察拍摄到一只乌雕。这是一只当年长大的乌雕亚成体,羽色和喙质感较嫩。2021年,又在王家涉湖发现两只成年乌雕,还拍到它们猎捕反嘴鹬的图片。当时,数百只反嘴鹬集群起飞,忽左忽右,快速变换阵型造“鸟浪”,以抵御乌雕的攻击。但乌雕十分勇猛,在“鸟浪”中横冲直撞。
2021年10月26日,武汉市观鸟协会会员朱红燕,在沉湖湿地目击了乌雕在空中追捕夜鹭幼鸟的一幕。她回忆说,当时一只夜鹭幼鸟误入了乌雕的领地,它立即展开猎捕行动。好在夜鹭幼鸟很机灵,当乌雕收拢翅膀朝它俯冲时,它一个急转弯,逃过此劫。
2021年,一只白尾海雕也曾现身沉湖湿地。这种大型猛禽是一种海鸟,为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武汉非常罕见。魏斌分析,它应该是迁徙路过沉湖湿地,临时停下歇脚的。
蛇雕顾名思义,主要是以蛇类为食的一种猛禽,在沉湖湿地少见。
记者了解到,沉湖湿地近几年出现的猛禽有十几种。其中九月、十月份常见的,主要是白腹鹞、鹊鹞和普通鵟(读“狂”音)。稍晚,红脚隼和白尾鹞会相继出现。红脚隼数量较多,通常成群结队出现,最多时有上百只。它们在空中飞行姿态优美,还会在空中抓取蜻蜓等昆虫进食。
2021年冬天,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谭文卓,在洪北保护站附近,发现了一只灰背隼。这也是一种武汉罕见的猛禽,在沉湖湿地还是第一次被观察记录到。
沉湖湿地最常见的猛禽是红隼,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在观鸟圈被称为留鸟。
还有一种猛禽游隼,冬天在沉湖湿地常见。它们喜欢捕食小型鸟类,比如藏身芦苇荡中的雀鸟,也会捕食体型较大的野鸭和反嘴鹬等水禽,因为攻击力强,野鸭惧怕,所以赢得了“鸭虎”的绰号。
“沉湖湿地的猛禽增多,表明这里的食物非常充足,生态链日益完整。”魏斌说,猛禽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有的以水鸟为食,有的以鱼类为食,还有的以蛇、蛙和昆虫等为食,猛禽增多,说明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同时,这些食物链顶端的鸟类的增多,也表明这处湿地的生态链在日益完善。
近几年,沉湖国际重要湿地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湖面、鱼塘纷纷退出养殖,退养还湿面积多达7.8万亩,还对2.1万亩退化湿地进行了生态修复。与此同时,每年来沉湖湿地越冬水鸟数量也在同步增长。2019年1月只有3万余只,今年1月已增至8.5万只,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长江日报记者 明眺生 通讯员 赵银斐)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