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日子过得不错我国最大鸟儿连续两年来汉“报到”
2021年冬天拍到的卷羽鹈鹕。颜军 摄
10月20日、22日,武汉观鸟志愿者在沉湖湿地两次发现卷羽鹈鹕的身影。这是继去年10月结伴前来过冬之后,卷羽鹈鹕再次来到武汉这处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打卡”。
25日,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鸟类稀客”连续两年“用脚投票”选择沉湖湿地,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高度认可”。卷羽鹈鹕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全球分布只有2万只左右。它们体长1.60~1.80米,体重可达15公斤左右,是中国现生鸟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
20日,听闻卷羽鹈鹕“驾到”,武汉市观鸟协会副会长魏斌拍到一只卷羽鹈鹕埋头打盹的镜头。
三天后,新成立的沉湖湿地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杨睿等人在巡护过程中再次发现了一只卷羽鹈鹕的身影。
杨睿告诉记者,当时这只白羽大鸟站在一片荷叶后面,背对镜头,正在梳理羽毛。他忙用手机抵近高倍望远镜的目镜,拍下一段短视频。因为距离较远,湖面又有水汽,图像也不太清晰,但他同样如获至宝。“看到它时我很惊奇,也感到特别幸运。”他说。
颜军称,这是16年间卷羽鹈鹕第6次光临沉湖湿地。
颜军2005年开始观鸟生涯。2006年3月,他与该协会的鸟友们首次赴沉湖湿地调查鸟类资源时,第一次看到了卷羽鹈鹕。他回忆,当天中午在徒步调查几个小时后,他们在湖面发现了一只卷羽鹈鹕。大家顿时兴奋异常,长途跋涉的疲劳一扫而光。他用省吃俭用买的一架美能达300毫米长焦相机拍下了卷羽鹈鹕的照片。
此后,颜军成了沉湖湿地的常客。2008年、2011年、2015年的冬天,他都在沉湖湿地发现了卷羽鹈鹕。此后,它们销声匿迹,直到6年后再次现身沉湖湿地。
2021年10月,武汉鸟友在沉湖湿地总共发现了5只卷羽鹈鹕。它们在这里过完整个冬天,直到今年3月才离开。
“卷羽鹈鹕消失的6年,正是沉湖湿地退养还湿、恢复生态力度最大的几年。”颜军说,这应该不是巧合。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沉湖湿地拆除养殖“三网(围网、拦网、网箱)”;2019年,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种植、养殖全面退出,退养面积近7.8万亩;2021年,修复退化湿地2.1万亩。
此后,沉湖湿地鸟类数量明显增长。2015年冬,沉湖湿地越冬水鸟只有3万多只。2021年1月,增至7.7万只。今年1月,增至8.5万只,位居全市湿地第一,全省第二。
颜军说,卷羽鹈鹕个头大,食量大,活动空间需求大,对环境的安全性要求也较高。“它能待在沉湖湿地,表明在这里日子过得还不错。”(长江日报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赵银斐 叶婷)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