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宜昌“智”造助力“电化长江”建设
2022-05-20 13:45:00来源:三峡日报编辑:李燕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挺进新能源船舶建造蓝海——宜昌“智”造助力“电化长江”建设

宜昌“智”造助力“电化长江”建设_fororder_01

3月29日,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成功首航。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胡兴军 通讯员 聂爽 摄

宜昌“智”造助力“电化长江”建设_fororder_02

宜昌船舶工业园一角。三峡日报通讯员 刘卫东 摄

宜昌“智”造助力“电化长江”建设_fororder_03

宜昌船舶工业园。刘曙松 摄

宜昌“智”造助力“电化长江”建设_fororder_04

2018-2021年宜昌申报新建船舶情况表

  枝江市七星台,站在长江大堤上眺望,橘红色龙门吊沿着岸线向远方伸展,一艘艘正在建造中的万吨巨轮静卧在造船平台上,如群龙列阵翘首,准备着随时遨游江海。

  这里就是宜昌船舶工业园,在不到3公里的长江岸线上集聚了10家造船企业。不久前下水首航的全球载电量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就是由园区鑫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下称“宜昌鑫汇”)建造的,拿下了多项全国乃至世界之最,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得益于长江咽喉枢纽的区位优势和电化长江建设的不断推进,宜昌正在崛起为长江沿线的智能造船高地,截至5月中旬,2022年已申报新建船舶56艘。一批“首制船型”等位居绿色智能船舶中的高端产品,陆续出坞下水、交付远航,全国的绿色内河航道中,不断驶来“宜昌身影”。

  “长江三峡1”号建成首航,进一步提升了宜昌造船工业的技术实力,也由此揭开宜昌大步迈进新能源船舶建造蓝海的序章。

  “宜昌造”再迎高光时刻

  4月29日,站在宜昌鑫汇的生产区域,犹如置身钢铁世界。这家由沙滩船厂发展而来的企业如今已是宜昌民营造船企业中智能化转型的“排头兵”。

  一艘艘正在建设的大船被脚手架包围着,焊接的工人爬上爬下。靠近江边,“理航渝建1号”和“理航渝建2号”静卧在船台上,等待下水。

  这对姊妹船设计长度130米、宽度16.2米、吃水5.98米,满载吃水时可装载9600吨货物,是宜昌鑫汇为重庆“渝建物流”量身定做的国内首艘绿色智能三峡船型散货运输示范船。

  “别看是大块头,也有大智慧。”市港航维护发展中心船检科副科长、验船师陈宇告诉记者,这两艘船是由武汉理工大学船舶邮轮中心、武汉理航智能船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采用油气电混合动力,是继“长江三峡1”之后宜昌智能船舶制造的又一杰作。

  从船的设计图纸审查,到搭建第一块钢板,再到船体完工下水,陈宇和同事们跟踪着它生产的每一道工序,见证了这个庞然大物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并为最后的下水出具“健康证明”。

  市港航维护发展中心船检科科长何远远介绍,宜昌船舶工业的超常规发展给船舶检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不足20人的船检队伍主动做好技术支持,贴心服务,竭力满足船东个性化、多样化及不断升级的运输需求,促进船舶制造业不断向宜昌集聚。

  “这两艘船均配备2台990kw双燃料主机和200kwh锂电池。”陈宇介绍,下水时主机驱动螺旋桨,同时通过轴带发电机给锂电池充电。上水时,主机和电动机共同驱动螺旋桨,在航行至三峡船闸等重点水域,可采用全电力推进,实现零排放,混合动力能耗比柴油下降超过30%,具有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等四大特点。

  5月3日,“理航渝建1号”在宜昌鑫汇码头下水,5月底,“理航渝建2号”也将下水,这是继“长江三峡1”后,宜昌造船工业迎来的又一高光时刻。“理航渝建1号”船东重庆渝建物流负责人现场表示,将以这两艘示范船为基础,继续打造一批绿色智能标准三峡“130型”散货运输船。

  “绿”动力驶向“新”蓝海

  地处长江咽喉枢纽,宜昌造船工业的崛起,占尽天时地利。

  三峡蓄水后,由于上游三峡水库水位季节性消落,使船舶下水条件受限,宜昌造船业抓住了这一天赐良机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宜昌有近40家造船企业、100余家航运公司,连续5年每年新建超100艘,占全省总量一半以上。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让一江清水浩荡东流的大背景下,国内船舶污染治理政策越来越明确、措施越来越严格,清洁能源替代高污染燃料是未来绿色航运业大势所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宜昌加速传统造船向绿色新能源船舶迭代升级。

  在宜昌船舶工业园江口片区的江瑞船厂,生产区域有7艘万吨级散货船正在建造。“德意长虹”散装货轮的主体建造已经完工,工人正在进行涂装作业。船厂负责人曹登攀介绍,该船也是绿色智能标准三峡“130型”散货运输船,采用的是LNG油气双燃料两种运行模式。

  2个多月前,由宜昌船舶工业园盛懋船业有限公司研发建造的“帆盛102”下水,这是省内首艘油、LNG双燃料动力船。截至目前,宜昌已累计受理15艘该类船舶检验业务,标志着宜昌市船舶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绿色新能源船舶需求的强劲增长,宜昌船舶建造企业的技术力量瓶颈逐渐凸显。何远远说,市船舶审图中心积极引进大型、优质设计单位,为船厂、船东提供高质量设计图纸,拓宽图纸渠道,提高船厂造船能力及质量水平。

  按照宜昌市委着力打造新能源船舶动力升级的标准输出地、技术创新地,努力在新能源船舶动力升级方面蹚出“宜昌路径”、打造“宜昌样板”的要求,各家船企也在依托科技创新开展新能源船舶的研发制造,谋划布局更长远的未来。

  “我们依托重点高校、中船所属研究院所等科研单位,建立联合研发平台。”覃启胜介绍,宜昌鑫汇已先后与武汉理工大学吴卫国教授团队、武汉科技大学吴开明院士团队,以及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建立了合作机制,在新能源、复合材料以及防腐涂装等领域共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持续增加宜昌船舶制造的“含绿量、含新量”。

  目前,宜昌船舶工业园已生产出国内首艘快速双体集装箱船、纯电力推动游船、长江三峡系列“豪华夜游客船”等一系列特色船型。从修船、造船,到不断驶出中国首制、世界首制高技术船舶,宜昌正在驶向绿色智能船舶制造的高地。

  龙头“领航”试水电动船舶

  船舶制造,集多种产业门类于一身,凸显一个城市的长远眼光,也衡量着一个城市的工业水平。

  宜昌造船历史悠久,有锚地、交通、港口、区位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具备发展船舶制造业的良好基础。随着“电化长江”的持续推进,新能源船舶将面临巨大市场空间。

  事实上,对于电动船舶宜昌具有完备的产业基础条件,专家建议要发挥好“清洁能源之都”在新能源电池等产业方向的优势,进而向电堆、电芯等核心材料的高端技术领域进军,向船舶动力总成方向突进。

  据了解,“长江三峡1”装备的是宁德时代生产的电池,该企业的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第一;“理航渝建1号”和“理航渝建2号”的电池,来自于中国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覃启胜介绍,宜昌依托这些头部企业的力量,正在大力试水发展电动船舶产业。

  事实上,宁德时代从2018年起就开始布局电动船舶领域,2020年4月成为国内首家通过中国船级社(CCS)最新检测指南《纯电池动力船舶检验指南》认可和检验的动力电池企业。除“长江三峡1”外,三峡通航管理局的执法艇“海巡12909”装备的也是宁德时代的电源,该船是长江流域第一艘纯电动公务船。未来,宁德时代还将研制适合各种水域和更多船型的动力电池。

  “由于散货船功率大,行驶路线长,推广纯电还有很长路要走。”陈宇介绍,未来10至20年是船舶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该先以公务船、港作船、渡船、区间观光旅游客船及航线较为固定的货船为示范引领,加大电动船、氢燃料动力船研发。

  据了解,宜昌正加快谋划布局纯电动船、氢能船等绿色智能船舶等先进制造业,推动新型船舶动力制造基地建设,吸引更多造船企业聚集宜昌,打造长江中上游船舶建造中心。

  记者手记

  创新引领大踏步布局未来

  “黄金水道”离不开造船,但在很长时间里,宜昌民用船舶制造基本上是“低小散”等低端产品。随着长江减排战略持续推进,在“双碳”目标下,造船市场需求迅速转向绿色船舶。

  近两年,一艘艘具备领先水平的中国首制、世界首制船舶相继从宜昌的造船企业下水扬帆远航。以往主要在小型特种船领域应用的新型能源动力,不断向大型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汽车运输船等常规船舶领域扩散。以全球载电量最大纯电动游轮 “长江三峡1”下水首航为标志,宜昌造船正从简单的宜昌“制造”大踏步迈向技术上的创造,在大型散装货船、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等船舶核心配套装备等领域实现了多点突破。

  “鸡蛋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从内部打破是生命”。宜昌船企向中高端转型,火爆的造船市场令人振奋。造船是一项系统工程,环节多、链条长、作业面广、设计制造周期长、劳动力成本高。创新是第一动力,愈是在这种市场上扬时期,愈是要有清醒认识,切莫有短视思想,要敢于“自我革命”,以技术创新引领布局未来,大胆进军新能源船舶制造的蓝海,推动新型船舶动力制造基地建设,吸引集聚更多造船企业,打造长江中上游船舶建造中心。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宜昌自此扬帆,征程恰是星辰大海。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方龄皖 通讯员 李雯雯 李芹)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