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饮“一杯茶” 同心谱“茶经”——宜荆荆恩四地携手弘扬茶文化做大茶产业
3月26日,茶农在秭归县茅坪镇一茶园采茶。 新华社 发(王辉富 摄)
美灵宝研制的便携“杯茶”。荆州日报供图
荆门市漳河迎接茶场里,工人正在制茶。 彭文洁 摄
恩施州咸丰县清坪镇泗大坝村茶农忙碌地采茶中。 杜玉婷 摄
编者按:人勤春来早,明前茶飘香。
2021年,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四地密切合作,携手联动,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合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业示范区。推进区域特色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开展“宜荆荆恩”农业一体化发展专题调研,成功举办“同饮长江水 共品宜昌茶——2021国际茶日暨‘宜荆荆恩’城市群茶饮交流大会”。宜昌与恩施共建鄂西南武陵山茶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本期新闻周刊聚焦四地在新发展格局下茶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敬请关注。
阳春三月,春茶飘香。宜昌、恩施等地的春茶促销活动轮番上演。
3月26日,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主办的五峰绿茶“百圆惠”暨“游五峰·品春茶”主题线路推介会在宜昌城区举行。会上,采花茶业等茶企推介了春茶系列产品,进行了茶艺表演,发布了游五峰·品春茶主题线路。会场设立的展台前,前来品茶、咨询的市民络绎不绝。
当天,同为茶叶主产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也迎来了一个热闹的日子,“2022年武陵山茶叶交易市场春茶开市仪式暨采购商大会”在硒茶小镇举行。各地茶商齐聚一堂采购春茶,现场一片兴旺景象。
近年来,围绕推动全民健康饮茶,实现产业增效茶农增收,“宜荆荆恩”四地“茶”合作日趋紧密,在促进茶产业健康、科学、生态发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源远流长——鄂西南茶文化底蕴深厚
群山巍峨,两江流淌。宜昌、恩施所在的鄂西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茶树原产地和“万里茶道”的源头之一,是巴楚文化和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在这里,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茶文化。宜昌产茶历史悠久,茶叶栽培始于秦汉时期。唐代,已有名茶生产。历史上,宜昌地区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清道光年间,广州茶商钧大福等人来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红茶,宜红茶从此问世。1876年9月,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茶”出口迅速增长,逐渐声名鹊起,成为中国三大红茶之一。
继承传统蒸青技艺的“恩施玉露”,历经十一代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九大步骤、七大手法的制作工艺,以其形似松针的外形,干茶墨绿、汤色黄绿、叶底嫩绿的“三绿”特征而著称于世,入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围坐品茗,纵论“茶经”。2021年5月21日,由宜昌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同饮长江水 共品宜昌茶——2021国际茶日暨‘宜荆荆恩’城市群茶饮交流大会”在宜昌城区举行。
荆州市、荆门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应邀参加活动,交流如何进一步弘扬传承悠久茶文化,共谋做大做强茶产业的良策。现场发布的全民饮茶倡议,将国际茶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同频共振——宜恩联手打造茶产业集群
宜昌、恩施大力发展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地茶产业均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两地茶叶种植面积、产值均居全省前列,在全国也举足轻重。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宜昌、恩施联合向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申报打造湖北鄂西南武陵山茶产业集群成功获批,为两地茶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项目涉及宜昌市宜都、五峰、长阳3地和恩施州利川、宣恩等6地,共有茶园面积218万亩,年茶叶产量超过16万吨。计划通过三至五年的建设,使项目区产品加工水平大幅提升,核心品牌力显著增强,市场营销体系更加完善,科技支撑更加有力,茶文化建设更加活跃,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把鄂西南打造成全国生态名优茶核心产区。
“目前,产业集群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推进。”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琼介绍,2021年重点实施了加工能力提升工程等5大工程、采花茶业速溶茶生产线等60个项目,项目总投资4.6亿元。今年将乘势而上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各个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效。
擦亮品牌——扛起湖北茶产业发展大旗
小小一片叶,挑起大产业。近年来,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制订“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发展黑茶”战略,加快发展茶产业。
“宜昌宜红”城市新名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宜昌宜红”“宜昌毛尖”区域公共品牌相继面世,宜昌茶多了两张通达四海的“通行证”……几年来,宜昌每年安排1000万元市级茶产业发展资金用于科技攻关、品质提升、品牌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开展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等。
好山好水出好茶。作为农业农村部规划的“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中国传统三大红茶之一的“宜红茶”和“万里茶道瑰宝”——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的主要原产地,2021年,宜昌茶叶种植面积达99万亩,产量11.18万吨,农业产值49.1亿元,均居全省第二,茶叶已成为宜昌农业特色支柱产业和60万茶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全市茶叶年出口达6万余吨,占全国年茶叶出口量的18%左右。宜昌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国际茶叶最具魅力城市”称号,五峰获评“世界茶旅之乡”,“宜昌宜红”揽获“世界经典红茶”殊荣。
立足自身产业、资源和文化优势,宜昌将抢抓“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新机遇,与兄弟市州一道,共同扛起湖北茶产业发展大旗。“宜荆荆恩”四座城市共饮一杯茶,从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携手谋发展,在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揭兴伟 通讯员 田丹 汪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