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湖北省交通三获平安湖北建设先进集体
2022-03-18 09:33:16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整治“百吨王” 建设平安渡口 插上科技翅膀 我省交通三获平安湖北建设先进集体

湖北省交通三获平安湖北建设先进集体_fororder_01

货车安全奔驰在沪渝高速公路巴东四渡河特大悬索桥上。(视界网 文林 摄)

  近年来,湖北省交通运输系统深入开展道路运输、超限超载等6大行业整治专项行动,群众出行的安全系数大大增加,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向好。

  2月28日,平安湖北建设工作会议暨平安湖北建设表彰会召开,省交通运输厅安全监督部门被评为2021年度平安湖北建设先进集体,这是该厅连续第三年获奖。

  整治“百吨王”无死角

  3月14日,繁忙的黄黄高速上,一辆辆大货车呼啸而过,在黄梅收费站,身穿制服的湖北交通高速路政执法人员正在严查超限货车,这是高速路政黄黄支队“春季超限治理百日攻坚行动”的片段。该支队联合多部门,对部分收费站存在的违法超限运输结队通行扰乱通行秩序、恶意冲岗上站等行为集中整治,着力净化道路运输营商环境。

  “尤其对安全隐患突出的‘百吨王’更要严查。”黄黄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已对今年出现的违法超限运输冲岗车辆信息进行核查,包括现场视频、照片、车牌、车货总质量等,精确打击。截至3月15日,第一批重点治理的违法车辆已全部依法予以查处。

  隐患排查拒绝死角。据悉,全省交通运输系统实施安全生产三年专项行动集中攻坚,共排查问题隐患37006项,已完成整改35943项,整改率达97%。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督促交通运输企业严格落实实名制乘车和“两客一危”闭环管理规定,坚决打击货车严重违法超限超载行为,目前高速公路入口称重系统全面建成,普通公路建成85处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整治“百吨王”货车违法行为2432起,货车超限率降至0.13%。

  助力平安交通惠民生

  3月4日,在公安县夹竹园蒋花剅渡口,正在摆渡的60岁船工李师傅告诉记者,渡船使用的人还不少,每天穿梭河两岸10多趟,但遇到大雨天,沿岸连接处湿漉打滑。

  荆州辖区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乡镇渡口广泛存在,村民们仍然沿袭使用。公安县交通运输局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快速启动乡镇渡口标准化建设,目前正在强力推进。

  安全监管,既要地方政府主动作为,更要省级层面统筹推进。省交通运输厅成立平安交通领导小组和6个专项工作组,同时把平安交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湖北省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全方位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监管,全面推进平安公路、平安车站、平安站所等9项试点。

  把目光投向交通运输行业利益诉求群体!省厅高度关注货运、出租等领域稳定情况,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指导15家道路运输企业深入推进党建试点工作,货车司机权益保障不断加强。

  平安交通惠民生。2021年至今,省厅对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码头油库上强化监管,累计实施公路危桥改造4036座,完成1.72万公里公路安防工程建设、229公里干线公路灾害隐患治理,完成农村公路提档升级5190公里,建成武汉市、十堰市2个50吨级溢油应急处置设备库。

  科技“尖板眼”显身手

  武大高速,是打通武汉城市圈22条瓶颈路段之一,其中武汉段计划今年下半年建成通车。它也是作为2021年重点工程建设领域“平安湖北”创建试点项目。

  如何给高速公路施工系上“安全带”?答案是插上科技的翅膀。

  即将铺上路面的沥青,今年就有了全新的检测手段。中交二航局武大高速四标项目部负责人王四旺介绍,沥青红外光谱仪可以准确把控沥青进场质量,检测时间由传统的6小时缩短为10分钟。

  据悉,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投入近2000万元,一批标准化新工装、新工艺投入应用,确保现场施工和工程质量安全。省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这些新工艺,新设备将在全省高速公路建设中推广。

  交通硬件在升级。2021年,对于严重威胁群众出行安全的超限超载车辆,省厅进行了专项治理。在347国道武汉市新洲区武湖超限超载车辆检查站的监控室,每一辆货车从路面经过,装载的重量等数据都会在大屏上显示。在武汉,交通综合执法人员在固定站点不远处设置检测、抓拍和发布的硬件设备,当车辆通过时,涉嫌超限车辆的信息会迅速通过手机APP发布到交警执法人员的手中,便于实施拦截。

  2021年,省交通运输厅5个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入选“全国公路水运平安工程”名单,2个项目被列为交通运输部“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方庆 赵超)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