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湖北19条”为文旅业“输血供氧”
2021-05-31 09:48:56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李玥

  受疫情影响大的文旅产业,被视为经济重振中提信心、鼓人心的关键“指标性产业”。

  今年“五一”,湖北省旅游市场火热,文旅产业展现强劲复苏态势。然而,一些文旅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仍存在资金短缺等难题。

  “修一条普惠金融水渠,让资金活水流淌到文旅田地里。”5月27日,省文旅厅、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联合举办政策宣讲会,详尽解读湖北省最新出台的普惠金融支持文旅产业“19条”,发布专项融资产品,为全省文旅企业“输血供氧”。

  七成以上文旅企业存资金缺口

  “在今年几场融资对接活动中,我们得到金融机构青睐,让我们在复苏重振中得以加快步伐。”湖北楚天香谷文化旅游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文化和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可以直接带动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综合消费,在稳增长、促投资、扩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8%。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旅消费也日渐从过去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的“必需品”,发展前景广阔。然而,由于文旅企业资产轻、投资周期长等特点,突出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调查显示,目前,我省七成以上文旅企业有资金缺口,约六成企业资金缺口在500万元以内。

  “现在是需要金融注入‘血液’的关键时期。”湖北省文旅厅厅长雷文洁表示,全省文旅行业亟须金融“搭把手、拉一把”,实现快速振兴。

  “19条”畅通融资渠道

  今年来,在有关部门推动下,金融机构“真金白银”加力支持文旅产业。

  人行武汉分行介绍,截至一季度末,全省文化旅游行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6%,高于全部贷款增速9.1个百分点。一季度,金融机构为文旅企业新发放贷款113亿元,平均利率4.71%。

  如何让文旅产业得到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浇灌?

  5月中旬,经湖北省政府同意,人行武汉分行、省财政厅、省文旅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湖北银保监局联合出台《关于用好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创新文旅金融产品、完善融资担保模式、畅通“线上+线下”融资渠道等19个方面,支持中小微文旅企业繁荣发展。

  “19条措施精准发力,力争中小微文旅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占比不低于上年、贷款户数不低上年同期。”人行武汉分行副行长李斌介绍,新出台的支持措施确立了“三个不低于”目标。

  联合发力,通过“几家抬”形成合力,畅通融资渠道。据介绍,人民银行确保政策优惠资金惠及文旅市场主体,同时有关部门安排财政奖补、融资担保、建立基金等措施,打出组合拳。人民银行还将联合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建立小微文旅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无贷户“两张名单”,推动金融机构“一对一”信用培植和融资,提高文旅企业贷款覆盖面。

  “再担文旅贷”降低企业准入门槛

  缓解文旅企业融资难题中,一些创新举措正在落地。

  “把文旅中小微企业作为全省新型政银担合作体系重点支持的领域。”省再担保集团总经理龚平介绍,湖北省开发推出了“再担文旅贷”,对文化、旅游、动漫、科创等行业降低准入门槛,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原则为文旅企业提供单户最高2000万元融资支持。

  目前,省再担保集团联合省中小微企业担保公司、省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已与多家商业银行签订“再担文旅贷”合作协议。

  “目前乡村文旅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我们通过科技力量精准评级授信,为湖北乡村文旅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网商银行业务总监彭博介绍,在湖北县域市场,网商银行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发挥“线上+线下”优势下沉服务,为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提供资金支持。

  畅通融资渠道,打破信息不对称也是重要手段。5月27日,湖北文旅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平台以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为支撑,对接各类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整合信用数据,打通银企对接线上渠道。

  人行武汉分行表示,将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景区收益权质押贷”“民宿贷”“农家乐贷”“动漫游戏贷”“版权质押贷”等特色产品,进一步拓宽文旅业融资渠道。(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阳春 通讯员 程涛 汪清雪)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