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博物馆对渔船进行了刷油等修复工作,渔船修复完成后将于近期对外展出。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摄
1月7日,在东湖畔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一艘木质渔船摆放在院子里,散发着浓浓的桐油味道。博物馆馆长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从去年12月中旬渔船被运到博物馆,已经进行了数次修复,争取在近期对外展出。
2020年7月1日零时起,武汉市正式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渔船被拆解,渔民上岸再就业。截至2020年11月中旬,620艘渔船已经拆解583艘、集中封存20艘、另作他用17艘。水生生物博物馆馆长张先锋看到这个消息坐不住了,他迅速联系了武汉市禁捕办,提出博物馆想收藏一艘渔船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市禁捕办的大力支持,经过一系列审批操作,去年12月中旬,张先锋馆长在江夏区封存渔船的仓库里,找到一艘木质渔船,把它运回了博物馆。
张先锋馆长认为,由水生生物博物馆来收藏一条渔船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早在2006年就建议长江十年禁渔,在博物馆里有一个专设的曹文宣院士与长江十年禁渔展区。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很多研究人员都是研究长江鱼类的,十年禁渔和水生生物的保护息息相关。
“收藏一条渔船,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从科学研究的维度来看,科学家提出的宏大的十年禁渔建议被接受、被采纳,渔船可以作为展示这一事件的载体,是科学家用研究成果支撑国家重大决策的一个好见证。从长江大保护的角度看,不再江上捕鱼的渔船也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个见证。最后从保护渔猎文化的角度来看,捕鱼这个行当暂时没有了,渔船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代表,也要被保存下来。”张先锋馆长说。
在江夏区封存的渔船中,张先锋馆长从十几条渔船中挑出了这艘经典木质捕鱼船,船主人是金口花园社区(原八一渔业队)的彭定华。记者在金口采访时,他已经在青山区某小区当起了保安。副船主、彭定华的父亲彭运香依旧生活在金口。73岁的彭运香告诉记者,渔船的年数是多少,他真记不清了,因为船牌是隔几年就换新,所以最早的船牌是哪一年已经无从考证,反正是他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条船了。这艘木船特别好用,不漏水,别家都换钢制船了,他家依旧用这艘木船捕鱼。彭家父子两个人一条船,一直在长江上捕鱼,年成好的时候,一年能攒下三四万元钱。后来父亲年纪大了,长江的鱼也少了,两人都隐隐觉得,捕鱼不再是长久之计,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没舍得换钢制的船。
没有想到禁捕是如此的雷厉风行。“虽然我们支持禁捕,渔船的补偿款和我们的社保都及时到位,但心里还是舍不得船和江。以前,渔船就是我们的家。虽然小,但上面真是什么都有呀。有舱门,舱门还有门栓。渔船的篷子是竹篾编织的,给我们这些水上人家遮风挡雨,破了我们及时修补,就像现在人装修房子一样。”彭运香感慨道。记者告诉彭运香,他家的船以后可以去博物馆看,他说:“那好呀,到时候趁我走得动,一定和儿子去看看。”
木质渔船被运到水生生物博物馆后,已经开始了首轮修复,木质破损的地方需要补,船整体需要重新刷上桐油才能保证防水性。等全部修复完毕,就可以放入展馆展出。
据武汉市禁捕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集中封存的20艘渔船将用于展览等用途,另作他用的17条渔船多是比较新的钢制船,经过严格的审批转成护渔巡护船。金口花园社区书记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想申请一艘封存渔船,放在社区的文化广场上,还配上渔网、鱼钩,让年龄大的退休渔民可以“怀旧”,也告诉来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居民曾经以在江上捕鱼为生,现在支持长江大保护,让自家的“物件”变成了历史。(长江日报记者 潘璐 通讯员 黄敏)
曹文宣首倡长江“十年禁渔”
从2006年开始,长江“十年禁渔”政策首倡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提出要实行长江“十年禁渔”,他通过学术报告会、新闻媒体等各种渠道建言献策。2019年1月,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明确了长江“十年禁渔”制度。
“我国作出长江‘十年禁渔’的决定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曹文宣坦言,曾经还有渔民给他写过联名信,直言“十年禁渔”将断了他们的生路。
曹文宣说:“我了解渔民的生活十分困难,但是竭泽而渔对他们来说也并非好事。中央和地方政府花了很大力气,做好退捕渔民的安置工作,希望上岸后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据新华社电)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