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条举措确保江豚在武汉“微笑” 3个城区江段成候选点建“江豚之家”让市民近距离看江豚
2020年来,多年未见的江豚多次在长江武汉段江面出现,“与黄鹤楼同框”“江豚一家三口江面嬉戏”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竞相谈论的话题,市民们纷纷驻停白沙洲、鹦鹉洲两岸,期待目睹长江江豚风采。近日,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武汉市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强调要坚持应急和谋远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抓好水生生态环境以及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重点完成十个主要任务。
为进一步保护好长江江豚这个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指标物种,武汉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长江禁捕退捕为契机,把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放在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统一考量、统筹部署。
在开展长江江豚回归保护工作的同时,武汉市持续强化长江保护和修复,将非法捕捞与非法采砂、非法排污、非法侵占岸线整治等长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同步考虑、同步推进,加强长江河道噪音治理,加快探索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系统强化长江大保护工作,确保长江江豚这个名片再次在武汉“微笑”。涉及保护江豚的各部门负责人、相关科研机构研究员和环保组织的相关人员纷纷表示,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更明晰,工作劲头更足。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会严格贯彻市委、市政府要求,发挥好政府部门职责,从严落实长江禁捕各项规定,以最严的工作力度维护好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载体,深入社区、学校等开展保护长江江豚以及长江水生生物的宣传活动,及时宣传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进展情况,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鼓励公众参与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研究员告诉记者,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在武汉段长江江豚出没的白沙洲等水域安装监控仪器,白沙洲水域、长江与汉江交汇水域、天兴洲水域三个候选点有望成为“江豚之家”,让市民能近距离观看江豚。
市民万鹏于10月18日晚8时30分在汉阳江滩鹦鹉洲桥下拍到了江豚跃出水面,照片登上了长江日报。万鹏说起自己和江豚的偶遇时,非常激动。他表示,市政府此次下文保护江豚,自己要加入到民间志愿者团队,成为江豚保护志愿者,号召大家为长江生态环境向好而努力。(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高宝燕 通讯员刘子栋 王璐 陈雪莹 杨凯)
武汉十条举措确保江豚在武汉“微笑” 组织开展船舶航行限速试点
■ 布置自动监测阵列记录江豚出现时间水域
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组织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现阶段武汉城区江段生态环境调查,布置和采用水下自动监测阵列,自动监测和记录长江江豚偶尔出现的时间和水域等。
■ 研究江豚长期停留所需生态环境条件
组织开展相关资料收集分析。组织生态环境、交通等部门收集武汉城区江段生态环境历史数据交科研部门分析,研究长江江豚出现和长期停留所需的基本生态环境条件等。
■ 聘请渔民作为长江江豚观测员
组织开展长江江豚出没监视监测。选择长江江豚出现的重点江段设置2-3个固定观测点,聘请当地渔民作为长江江豚观测员,及时掌握第一手监测数据资料。
■ 持续开展长江全面禁捕工作
持续开展长江全面禁捕工作。强化长江武汉段执法检查,按照禁捕退捕工作相关要求,渔政与公安、海事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进一步清理整治“绝户网”,严厉打击相关水域“电、毒、炸”行为,加大长江武汉段日常监管频次、力度,巩固长江流域全面禁捕成果。
■ 开展长江江豚栖息江段建设
组织长江江豚栖息江段建设论证,有针对性地开展长江江豚栖息江段建设,主要包括改造一定比例的城区固化岸带,使之更加自然化,促进小型鱼类自然增殖。进一步提升白沙洲、天兴洲自然岸带环境质量和水文条件,促使长江江豚长期停留。
■ 优先实现天兴洲等水域江豚回归
组织开展相关技术运用。依托已设置的长江江豚自动监测阵列,继续对相关江段生态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进行优化。适度采用声学诱导技术,优先实现天兴洲、白沙洲水域长江江豚回归和较长期停留。
■ 保护江豚免受船舶噪声、螺旋桨伤害
组织开展船舶航行限速试点。包括设限船型(大型货船及高速快艇)、设限时间,以及最高航速等内容,保护相关水域的长江江豚免受船舶噪声以及船舶螺旋桨的直接伤害。
■ 扩大现有的长江江豚饲养繁殖群体
建立武汉长江江豚繁育保种技术中心,适度扩大现有的长江江豚饲养繁殖群体。
■ 推动成立民间长江江豚保护组织
推动成立民间长江江豚保护组织,为长江江豚回归武汉城区江段储备更多的社会资源。
■ 加强水生生物保护科普教育
加强水生生物保护科普教育。在武汉市已有的科技馆、科教中心、公益广场等场所增加设置长江江豚科普宣教空间。开展水生生物科普、长江江豚保护、长江江豚回归等主题科普宣传活动,制作发放宣传画册、提升公众关注长江以及长江江豚等水生生物保护意识。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