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原标题:品牌百花齐放 服务创新升级 江岸: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图为:江岸区各社区实行“三代机制”,为居民诉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务代办。
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促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近年来,江岸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湖北省委“五个排头兵”和武汉市委“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市前列”的要求,认真落实武汉市委“1314”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紧密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域推进“民呼我应”改革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眼下,“百步亭经验”已率先在江岸区生根结果、创新升级,涌现出“百步亭式”社区示范群,形成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百花齐放的格局。
目前,江岸区已逐渐形成以“一条红线、两个导向、三代机制、四问方法、五治融合、六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123456”工作法,力争实现基层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一条红线”贯穿始终“两个导向”精准施力
“红色物业”对居民小区实现全覆盖,物业企业广泛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服务意识大幅增强;各街道、社区党组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驻区单位,与物业企业合力解决居民“三最问题”。这是江岸区探索“红色物业”以来,取得的系列成效。
江岸区是武汉市整区推进“红色物业”的试点城区。该区从组织设置、队伍建设、作用发挥、基础保障等方面,指导物业企业对标规范、全面提升。党组织应建尽建,率先成立江岸区物业行业党委。采取选聘一批党员、“双培养”发展一批党员、接转一批党员等方式,吸纳97名党员进入“红色物业”。2017年,江岸区将优质市场化物业企业和公益性物业企业植入老旧小区,实现了老旧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2018年,江岸区打造“红色物业”升级版,推动“红色物业”服务由“以事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拓展,聚力解决居民“三最”问题,广受好评。
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进行。因此,党建引领是“一条红线”,贯穿江岸区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始终。“红色物业”的有效探索,是一个缩影。
江岸区建立由党委直接领导和统筹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模式,完善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社会治理组织架构。强化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党委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托政治生活馆、业余党校、百姓宣讲团等,采取支部主题党日学习、支部书记讲党课等方式,引导基层党员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听党话、跟党走。
与此同时,开展基层党建“五大行动”。通过“组织提质行动”,聚焦商务楼宇、城市商圈、产业园区、专业市场、互联网行业、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深入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通过“支部植根行动”,提升支部自身建设规范化水平,打造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群;通过“头雁领航行动”,建强“红色头雁”队伍;通过“红色物业提效行动”,突出抓好物业企业党建规范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精细化、稳步市场化、考核常态化等“五化”建设;通过“党员先锋行动”,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与此同时,江岸区在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时刻注意树立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两个导向”。
问题导向,即以化解社会矛盾为突破口,充分整合区域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等各类组织,研究制定区域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共建项目清单,聚力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三最”问题。目标导向,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图为:江岸区通过“四问方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
“三代机制”破解难题“四问方法”确保实效
10月29日,看到小区曾破损的围墙被修整一新,西马街道江汉北路42号小区居民宋文杰喜上眉梢。
42号小区是老旧小区,部分基础设施患上“老年病”,一段破损的围墙,最让居民心头发堵。“看着刺眼,还可能有安全隐患。”
在一次问需于民的过程中,江汉北路社区工作人员掌握到居民“修围墙”的诉求后,主动提供代办服务。
修围墙的事,街道、社区“挑大梁”,但怎么修、修成什么样,得听居民的意见。在西马街道的协调下,江汉北路通过居民代表大会、入户上门走访、网络调查询问等形式,广泛问计于民,并召集区园林局、建设局、城管执法局等职能部门,以及与院墙有关的产权单位,召开听证会,制定修缮方案。
江岸区在各社区,广泛建立人大代表工作室和政协委员工作室,这成为问政于民的重要阵地。在42号小区修院墙一事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依托工作室主动问政,走到居民中听取建议,向社区和街道建言献策。
整修一新的围墙,砖面围栏变成木制栅栏,透过围墙栅栏,居民正好能看到小南湖公园。修墙的同时,周边道路也同步修复和刷黑,小区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问题解决了,西马街道又问效于民,邀请小区居民打分,评价结果计入年度考核。
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四问方法”,主动收集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三最”问题,并通过诉求代理、意愿代言、事务代办“三代机制”,帮助居民全力解决。江岸区正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助推“民呼我应”迈向“即呼即应”“未呼先应”“不呼也应”。
以“留改拆”工作为例。江岸区拥有一批老里份,但因“高龄”,不少里份的居住条件恶化。为改善人居环境,在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江岸区妥善推进“留改拆”工作,促进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收获好评。
眼下,江岸区各个街道,正以“三代机制”和“四问方法”为基础,因地制宜地探索各具特色的服务方式。
球场街道积极发挥社区大党委引领协调作用,探索“小巷议事厅”,各社区党委将社区中心工作和群众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召集大党委成员单位、红色物业及小区居民、党员志愿者围绕居民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交流互动、联动解决,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四唯街道打造“红色小火车”,每周停靠一个社区,各社区通过微信平台、社区反馈和人大代表收集等渠道,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由社区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以协商议事、现场办公等形式,为居民面对面解决问题。
图为:江岸区“红色物业”大学生走访入户,为居民解难题。
“五治融合”筑牢根基“六类服务”提升质效
“三代机制”和“四问方法”,让江岸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即呼即应”“未呼先应”“不呼也应”。而通过探索“五治融合”与“六类服务”,江岸区进一步将资源、队伍、服务下沉到最基层,推动基层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五治融合”,自治是基础。江岸区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平台,培育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权益维护类和生活服务类社会组织。拓展社会组织创投共享平台、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平台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聚集平台,支持社会组织承接邻里互助、公益慈善、文化教育、权益维护、纠纷调解、便民服务等事项,将社会组织打造成为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
德治是重点。江岸区深入开展“社区主题活动日”,居民群众作主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主线,崇德向善,凝心聚力。建立健全社区、单位、学校、家庭“四位一体”文明实践机制,评选“最美江岸人”等系列先进典型,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江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持续道德滋养。
法治是保障。江岸区全面推进法治示范区建设,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人民调解作用,持续推进“五调对接”工作;开展“家庭法律顾问”签约服务,为签约家庭提供免费公共法律服务;在市民学校开展法制讲座,增强居民守法、用法意识。
智治是支撑。江岸区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打造江岸区基层社会治理分析平台,运用大数据辅助决策。推广“江岸微邻里”信息服务平台,建强网上群众工作部。
共治是动力。江岸区探索“企业+社区”“单位+社区”等分类管理模式,鼓励开发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小区管理单位等融入小区治理,支持社区“大党委”建设。
“五治融合”,为基层社会治理步入良性循环,打下坚实基础。“六类服务”,则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前移服务阵地,大幅提升政府服务质效。
优化政务服务。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服务承诺等制度,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
优化法律服务。组织民警、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实现社区法律服务全覆盖。
优化生活服务。推进“红色物业”全覆盖,引导公益性物业服务企业为老旧小区提供基本物业服务,督促市场化物业服务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协调解决居民群众反映的物业管理问题。
优化文体服务。发动热情高、有特长的党员和群众骨干,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加强社区图书室建设,推进全民阅读进社区。
优化关爱服务。组织发动党员和志愿者,建立关爱、帮扶机制,为困难居民、弱势群体、特殊人群提供人文关怀、心理慰藉、情感陪护等服务。
优化党员服务。组织党员参与党内关爱帮扶基金建设,开展党内探访活动,帮扶困难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