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国际地区航线跃居全国前列
最近,武汉民航业好消息不断。
2019年前4个月,武汉天河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增速位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
很快,武汉还将直飞纽约、冰岛……飞得更高,让世界瞩目武汉;飞得更远,让江城广交国际好友,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更加坚实。
首飞巴黎——
7年跃居全国机场前列
2012年以前,武汉国际和地区航线屡开屡停,低谷时不足10条。
2012年4月,法国航空公司开通武汉直飞巴黎航线,实现了武汉洲际航线“零的突破”。此后,武汉迎来一波又一波国际和地区航线开通潮,先后开通了直飞莫斯科、罗马、旧金山、曼谷、新加坡、毛里求斯、悉尼等航线。
到2018年,武汉国际及地区航线接近60条,可直飞亚、欧、美、澳、非等五大洲,航线网络密度中部领先。这一年,天河机场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270.02万人次,连续7年居中部第一;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5.3万吨,比上年增长112.2%,增长率居全国千万级机场前列。
武汉民航人士介绍,经过7年发展,武汉国际和地区航线日臻完善,加上国内短途航线,天河机场形成了“国内转国内”“国内转国际”的航空中转枢纽,吸引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旅客到武汉中转。以南航为例。近年来,南航持续吸引旅客选择武汉中转。“武汉中转”从无到有,中转旅客数量持续攀高。2018年,南航在汉中转的旅客达到21.4万人次。2019年,南航将在天河机场实现“通程联运”,即旅客托运行李的“一站式”直挂服务,此举将进一步扩大旅客中转量。
此外,充沛的客源又促使更多航空公司在武汉开通新的国际航线,由此形成马太效应,推动武汉国际和地区航空业务高速增长。
打破瓶颈——
释放“受压抑”航空需求
2017年,因武汉市内多栋建筑超高影响净空安全,天河机场运行受限,无法增加甚至减少航班量,导致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滞涨”,陆续被郑州、长沙等城市超越。
尽管如此,在这一阶段,武汉天河机场的国际和地区业务,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在中部地区仍是“一枝独秀”。直到2018年7月,在省、市大力支持下,净空问题得以解决,天河机场正式解限,运输生产迅速呈现出恢复性增长态势。
武汉市民航办负责人介绍,2019年1月,在市交通运输局、湖北机场集团的积极争取下,经国家民航局批复,天河机场每小时航班编排时刻容量,由原来的33架次调增至39架次,真正打开了运能瓶颈。3月,夏秋航班换季期间,武汉市赴京积极争取,实现新航季武汉机场时刻总量同比增长12.9%的好成绩,远高于全国主协调机场3%的平均增幅。
时刻总量的增长,为天河机场国际和地区航线打开了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让此前“受压抑”的航空需求得以释放,迎来又一波国际航线开通潮。
国际范提升——
武汉扩大“国际朋友圈”
武汉天河机场国际和地区业务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武汉国际化水平的大幅提升。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武汉市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城市关系发展到109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其中国际友好城市27个,国际友好交流城市82个。这109个城市分布在世界五大洲57个国家,其中欧洲40个,美洲30个,亚洲28个,非洲8个,大洋洲3个。此外,武汉市还建立了国际友好基层单位(友好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百余个。友好城市数量初具规模,友城关系网络初步形成。
除了空港方面,武汉江海直达近洋航线,可联通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陆港方面,中欧(武汉)班列可抵达欧亚大陆34个国家的90个城市。到2020年,武汉市将力争使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增长至70条、空港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达到350万人次、中欧(武汉)班列发运量增至5.5万标箱。
2018年10月,《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2018—2020年)》出台。计划要求充分发挥武汉市综合优势,统筹全市对外交往资源,注重开放创新,着力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国际交通枢纽、国际经贸合作高地、国际交往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人才汇聚高地。
根据该计划,武汉市进出口总额力争由2017年的190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0年的2200亿元人民币;利用外资实际到位额由96.5亿美元增长至125亿美元。到2020年,力争年承办国际性会展数量达到30场,驻汉境外机构达到30个,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0个,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成熔兴 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