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武汉街道空间与历史建筑串成“城市客厅”
2022-06-09 10:27:33来源:长江日报编辑:李燕责编:李胜兰

  原标题:慢生活消费在武汉沿江大道越来越火 街道空间与历史建筑串成“城市客厅”

武汉街道空间与历史建筑串成“城市客厅”_fororder_004

沿江大道人行道更宽了,慢行空间深受市民欢迎。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伴着轮渡码头的汽笛声,欣赏沿路的近代历史建筑群和街头博物馆,时不时还有酒吧歌手的流行乐掠过。6月8日晚8时30分,汉口沿江大道依然人流如织,这里是武汉永远的“门面担当”。成群结队的游人从汉口江滩步出,在沿江大道上漫步,踩滑板的小朋友,推婴儿车的妈妈,慢跑的年轻人,疾驰而过的快递小哥,还有在街头一坐半天的老人,“吹下江风很舒服。”

  ■ 可慢行可骑行,每隔30米就有1处座凳

  市民李莉在一元路长大,对这条路的变迁感受极深,“以前江边路很窄,没有这些步行骑行道,也没有树荫遮挡。”她印象最深的是,女儿小时候她推着婴儿车沿江边散步,走一段路就得把小车搬上搬下,“现在推婴儿车的、坐轮椅的、开电动车送外卖的,在这条路上各行其道,畅通无阻。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

  长江日报记者从江汉关出发,第一感觉是视野开阔,各种箱柜、电线都埋入地下,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之间,用花境隔开,路灯也和周边的老建筑十分搭调。走动起来,一个字——“平”。路面平整,不会磕磕绊绊,路口站石与人行路面连接处基本削平,步行一路无障碍;常令人头疼的井盖问题在这条路上“隐形”了;连树篦子都是精心拼砌的,树池与人行路面平齐。

  记者从沿江大道长江二桥步行到江汉关博物馆,沿历史建筑群一侧沿路细数,一共有95处座凳或座椅,一般间隔30米一处,最近的只间隔一两米。座椅设置因地制宜,有单独的木座椅,有围绕树穴的砌石座凳,还有采用分级式护脚墙挡墙形成条形木质座椅。除了95处外,沿线每个公交站台还设了三处座凳。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沿江大道项目负责人介绍,2018年,武汉市推进长江主轴规划建设,同时为次年的军运会赛事保障需求,提出将“办赛事”与“建城市”相结合,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沿江大道长江二桥到江汉关段成为最高规格的“卓越段”,重新规划设计,2019年改造完成。

  重新分配路权,扩大慢行空间,还路于人。就这样,机动车道从3.5米压缩至3米;原本狭窄的非机动车道拓宽为11米慢行空间,增加3排乔木绿廊;全线取消停车位,将街道空间与沿线历史建筑串成武汉的“城市客厅”。

  ■ 可看可赏,外地客在这里感受“街头博物馆”

  “这个端午,我们酒店天天满员,很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就是要来体验这段百年老建筑。”武汉城投房产集团员工宋星宇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是与沿江大道相交的青岛路8号保安洋行旧址改造成的漫心酒店,新开业不久,已成网红之地。

  穿越百余年时光,历史建筑重焕新生。青岛路8号的保安洋行旧址1915年建成,100多年后,房产管理单位武汉城投房产集团“联姻”华住酒店集团,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有机结合,作为汉口历史风貌区改造提升的经典案例,保安洋行变身一座精品度假酒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建筑是‘可以入住的历史’,这一点非常有吸引力。”

  走在沿江大道上,仿佛穿越百年,汉口俄商新泰大楼旧址、汉口华俄道胜银行旧址、汉口花旗银行大楼旧址……江汉关博物馆里,留存着近百年前江汉关的历史和记忆,也记录着武汉这座城市前进的脚步。漫步于汉口近代建筑群,抬眼之间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紧邻沿江大道,黎黄陂路又是一片天地,这里有“街头博物馆”之称,短短600米街道就有十七处欧式建筑,画廊、咖啡馆、手作蛋糕、二厂汽水……文艺范和烟火气和谐共处,也是外地游客来武汉最爱打卡的网红点之一。

  武汉市规划部门介绍,当前武汉正在进行的有机更新,不仅在于城市建筑与空间的改善,还为城市增添更多宜居属性、文化活力、艺术底蕴。着眼于生态复修、老城复兴、文脉复归,南抵沿江大道的汉口历史风貌区江岸片被划分为四大主题产业片区,将打造成独具老汉口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胜地,立意于建设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

  ■ 可游可购,游罢江滩体验慢生活消费

  近日,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亲水平台两侧,成片向日葵花海,吸引不少市民和外地游客前来打卡。经过改造,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滨江慢行系统基本贯通,闷热的天气引得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前来江滩亲水戏水。

  与汉口江滩仅隔一条沿江大道,步行而来就到了武汉天地商圈,食购娱在这里一站式体验,这里吸引着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潮人。

  “每次来都感觉有些新变化。”对于在武汉生活、打拼了30年,家住胜利街的“老武汉”汪硕来说,从“咖啡馆聚集地”到潮流新地标,武汉天地商圈的变化见证着一座城市功能品质的升级。

  今年4月出台的《武汉市提升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打造品质公共空间,改造升级包括武汉天地、黎黄陂路等11处消费场所、夜经济集聚区。

  市商务局流通体系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11处网红商圈将迎来大变身。而在首店经济板块,比较突出的也包括武汉天地,武汉天地和黎黄陂路更凸显慢生活消费。(长江日报记者王慧纯)

武汉街道空间与历史建筑串成“城市客厅”_fororder_01

武汉街道空间与历史建筑串成“城市客厅”_fororder_02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