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湖北省以税收杠杆倒逼企业绿色发展
2021-10-13 11:07:19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尹红燕

  原标题:建立健全绿色税收体系、全环节调控管理 我省以税收杠杆倒逼企业绿色发展

  “两江四堤八林带,火树银花不夜天。走在绿树繁花之中,享受着难得的闲适。”武汉市民楚楚说,外地朋友来武汉,总会带着他们逛江滩,感受怡人生态环境。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湖北省税务局获悉,湖北省积极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杠杆作用,坚决打好长江经济带防治污染攻坚战,在绿色发展中交出高分答卷。

  税费“大礼包”助沿江化工“关改搬转”

  1061公里。湖北是拥有长江干线最长的省份。沿线化工企业数量较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排放污染较大,“化工围江”问题突出。为加快推进沿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税务部门不断加大税收支持力度。

  “2020年,公司面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企业搬迁的双重考验,资金压力前所未有,多亏了各项税收优惠的落实落地,企业才渡过难关。”湖北新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家瑞说。

  该公司是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关改搬转”企业中的一员。江陵县税务部门积极落实国家和省里相关政策,主动上门告知企业可享受前3年新增地方财政收入返还企业和去产能调结构政策、停产停业关闭企业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一系列税费政策“大礼包”。

  企业切切实实享受了税收政策红利。单单是新厂搬迁购进固定资产这一项,就一次性抵扣了2000多万元,还获得退税1500多万元,2020年享受的税费减免更是比上年增长超50%,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大降低,推动企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如今,全省已圆满完成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全部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累计“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05家。

  “绿色”税制倒逼企业摘“污帽”

  自环保税开征以来,税务部门不折不扣落实税费政策,坚持以税治污,引领企业绿色转型,“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激励作用日益凸显,为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林木葱茏、山清水秀的荆门白马山,多年前还是漫天黄沙、废水遍地。葛洲坝钟祥水泥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刘社根表示:“环保税开征后,节能减排迫在眉睫。”

  为了帮助企业摘掉“污帽”,荆门市税务部门多次上门对企业“现场把脉”,帮助企业用活用足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将税收红利投入到绿色矿山建设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我们算过账,技术升级和产业革新短期内会增加经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减排就是减税,对企业的发展利大于弊。”公司财务负责人坦言。升级改造后,该企业去年仅环保税就减免100万元,矿区的环境也变得干净清洁,实现了“水泥灰”到“环保绿”的蜕变,“以税护绿”效应明显。

  “自环保税开征以来,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深刻领悟到‘搞环保成本高,不搞环保成本更高’的道理,纷纷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转型升级。”省税务局资源和环境税处处长胡波说。

  2020年,全省减免环境保护税1.53亿元、节能减排增值税22.22亿元、节能环保企业所得税8.63亿元,充分发挥了税收的杠杆调节作用。

  积极融入协同共治

  据胡波介绍,环境保护税法实施以来,湖北税务部门积极融入到“政府主导、税务牵头、部门参与”的协同共治中,建立健全绿色税收体系、全环节调控管理、多税种政策要素配置实施,为构建两型社会贡献税收力量。

  环境保护税的征收管理不同于传统的税种管理,具有专业技术性强、品目复杂的特点,企业在申报过程中,因税收政策和操作不熟等引起报税错误或是因企业端数据和环保部门监控平台的数据有差异产生疑点的情况时有发生。

  省税务部门积极组建突击队,实地排查企业环保设备的安装、污染物排放及监测方法,摸清税源底数;通过与生态环保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堵塞征管漏洞,让企业明明白白申报纳税,规避风险。

  环境保护税开征以来,湖北税务部门通过强化督察跟踪落实、税收精诚共治、跟踪管理环境违法和行政处罚案件、精准推送减免税风险等方式,共追征、补征税款约7530万元;今年以来,全省征收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等5项规费收入23.76亿元。(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徐卫兴 周玮昆)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