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湖北:加装新引擎 绿色写新篇
2021-06-21 09:53:35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赵滢溪

  6月10日,湖北东湖科学城及重大科技项目在武汉集中开工,标志着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同一天,成立一个月的洪湖市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法庭,当庭宣判了该庭第一起破坏生态环境资源附带公益诉讼案件。

  经受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后,湖北正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转化为砥砺前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以“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干在实处,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光谷科学岛建设全面启动

  湖北东湖科学城开工项目包括高端医学生物成像设施、中国船舶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基地等5个重大科技项目,以及项目配套的科学服务中心和周边路网。项目聚焦前瞻性科技问题,定位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后将促进生物医学、通信系统等多领域的技术攻关与产业发展。

  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是湖北省东南部的一条“彩带”。在这条“彩带”上布满了颗颗“明珠”,集聚了近百所高校、73名两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研究中心、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0多个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近5000家,约占全省60%。

  2020年12月,湖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科学绘制全省未来发展蓝图,提出“高标准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加快建设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光谷科创大走廊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将辐射带动鄂州、黄石、黄冈、咸宁协同发展,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这是加快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的重要引擎工程,也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今年,光谷科学岛建设全面启动,光谷、珞珈、江城、东湖、九峰山等5个湖北实验室挂牌运营,生命健康大设施群、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武汉超算中心等“硬核”设施落地,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两个大科学装置优化提升,5个大科学装置预研预制,建成15个以上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初步集聚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及研究团队,形成东湖科学城的基本框架体系。

  一幅未来五年湖北创新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根据省政府编制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到2025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到2035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东湖科学城成为全球创新高地,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湖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今年以来,科教大省湖北动作频频——

  2月18日,牛年第一个工作日,湖北举行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集结号,光谷实验室、江夏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等7个湖北实验室同时揭牌。

  打破高校、院所、企业之间的界限,采取“1+N”建设模式,由牵头组建单位联合相关领域优势力量,围绕湖北重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逐一突破。7大湖北实验室正“组团”发力,为推进全省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装“发动机”,增强新动能。

  5月12日,“湖北科技一网通”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湖北省科技厅49项政务服务事项中47个实现线上办理,39个事项“零跑动”,科技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6月2日,2021年湖北省揭榜制科技项目对接会启动,277项揭榜制科技项目需求,邀请全国英雄揭榜,开展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闭幕的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襄阳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名单。截至2020年,襄阳市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60%左右,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的6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共计281家,218家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

  6月16日,宜昌市新闻发布会上公布,2020年、2021年,该市科技局对认定的649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8个创新平台、2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配套奖励实行“免申即享”,兑现经费5573万元。截至2020年,宜昌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9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640家,全市共建有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3家,新增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

  “宜荆荆恩”城市群与“襄十随神”城市群,一南一北,构成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南北列阵,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两翼齐飞”的格局。

  生态红线管出绿色答卷

  6月10日,洪湖市人民法院生态环境保护法庭当庭宣判:在东荆河天然水域保护区内捕鱼获利的被告团伙,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判处生态修复费用17万元。

  今年以来,10个基层法院生态环境保护法庭,陆续在全省各地运行;一批司法保护基地在省内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揭牌。全新的环境司法模式——“生态环境保护法庭+司法保护基地”,在湖北逐步推开。

  生态大省,从未停止对环境保护创新的追求。

  2013年,湖北成为全国首批开展生态红线划定的4个试点省份之一。2016年,省政府发布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比例达20.79%。

  从去年底开始,湖北的每一块土地都有了生态“标记”,每个地方应该发展什么、哪些是不能建的,一清二楚。

  去年12月18日,湖北省发布《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三线一单”,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全省18.5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划为1076个管控单元,犹如“生态格格”。

  生态红线管出绿色答卷——

  2020年,湖北主要河流总体水质为优,179个省控河流监测断面,水质为Ⅰ至Ⅲ类的断面占93.9%,Ⅳ类占6.1%,无Ⅴ类和劣Ⅴ类断面;

  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8.4%,17个重点城市中,孝感、黄石等9个城市达到了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4%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随着长江生态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今年上半年,湖北再次打响保护长江“6+4”攻坚提升行动,更加注重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矢志不渝绘就绿满长江、水润荆楚的锦绣画卷。

  “聚绿盆”助推湖北崛起

  眼下,一支“绿色”基金,正在湖北迅速组建。

  武汉碳达峰基金,聚焦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致力于寻找绿色低碳技术。基金负责人介绍,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在即,不少金融投资机构都渴望参与到碳达峰基金中来。

  基金能在武汉快速组建起来,得益于“聚绿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的释放效应。

  10年前,湖北和北京、上海等七地,获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4年,湖北碳市场交易启动。

  2017年12月,在严格评审后,国家决定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

  省生态环境厅气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注册登记系统,好比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该系统落户,成为落地湖北的首个具有金融功能的全国性功能平台。

  “大家都想积极参与到‘聚绿盆’的建设中来。”这些天,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刘汉武忙着接待各大银行、金融机构负责人。刘汉武认为,这一“聚绿盆”,不仅能提高湖北的对外开放水平,更有望助推低碳技术、人才、资本涌向湖北,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有利于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已开市7年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更是以实际行动,印证着湖北的绿色脚步。

  目前,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连续性、引进社会资金量、纳入企业参与度等指标居全国前列。截至今年5月31日,碳交易二级市场累计成交3.48亿吨,占全国50.40%;成交额81.52亿元,占全国55.69%;16个行业中,14个行业排放量下降,二氧化碳累计减排4246万吨。

  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吕文艳介绍,下一步,湖北将加快编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有序推进重点行业、地区分批次实现碳达峰。同时,全面推行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加快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胡弦)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