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湖北省展开大规模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
2021-06-01 11:03:34来源:湖北日报编辑:李燕责编:李玥

  原标题:我省展开大规模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把每一个排污口查清楚治明白

  把每一个排污口查清楚治明白!

  5月27日,湖北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现场会在宜昌召开。

  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入河排污口是关键“闸口”。数据显示,长江湖北段共有12480个入河排污口,管住这些“闸口”,才能让母亲河免受伤害。

  宜昌,197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长江湖北段排污口最多的市州。现场会上,人们细看“宜昌经验”。

  排污口封了,鱼儿多了

  兴发集团,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中国500强,2004年在宜昌猇亭区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占地4000亩,主打微电子材料、有机硅新材料、草甘膦生态除草剂等产品。

  江上,轮船穿梭繁忙;岸边,兴发园区综合码头一派绿意盎然,丝毫不像化工园区。

  “请看,江里一条条的鱼!”站在码头边,园区安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余坤介绍,过去园区内共4个排污口,生产废水经处理后直排长江。现在,这些排污口已全部封堵,江中肉眼可见的鱼,越来越多了。

  封堵后,园区内生产废水经处理,接入市政管网,最终排入猇亭区污水处理厂。

  园区内,虎牙雨洪排口,明沟明渠,但见清水入江;100米开外,初期雨水收集池内,水体墨绿偏黑。余坤介绍,过去雨洪排口为暗管,投入175.5万元治理后,改为明渠,并建设初雨收集处理系统和水质在线监测装置。

  只要一下雨,初雨系统启动,负责收集前20分钟、“洗天洗地洗空气”的初雨脏雨,实现清污分流。“明水明渠,既方便监测取样,也便于随时观察,发现问题。”余坤说。

  船舶污物全收集

  在猇亭区云池街道红溪港码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船舶产生的全部“垃圾”都被安排得有条不紊:蓝色管道负责“喝”生活污水,红色管道“喝”含油废水;船舶生活垃圾由环卫部门通过垃圾车清运。

  为减少入江污染物排放,2019年宜昌启动码头整治,配套建设趸船、钢引桥、皮带机、预处理设施、场内垃圾转运车、垃圾中转站等设施,新增生活污水处置能力2.53万吨/年,油污水处置能力1万吨/年,投资额1500万元。

  宜昌市红溪港港埠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完成码头排污口整治工作,并建成初期雨水收集沉淀池4处、排水沟4条、洗车槽2处。

  该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林丽介绍,就连原位于码头内部的卫生间,都移至码头外部作为公共设施,以减少排江。

  用细菌“吞吃”污水

  三级缺氧池、好氧池一字排开,固定在池内的缺氧菌、好氧菌依次“工作”,消解污染物质,枝江市董市镇高峡新村312户居民排出的劣Ⅴ类生活污水,最终实现一级A标准排放。工作人员现场将处理后的尾水打上来,水质颜色与瓶装纯净水几乎一样,清澈透明。

  过去,生活污水和雨水合流,排入黄湖支渠,流经云盘湖港最终排入长江。如今,利用生物发酵技术,高峡新村黄湖支渠排污口不仅达标排放,而且基本不产生二次污染。

  项目负责人周单介绍,这一生态工程现在试运行阶段,其最大特点是一次投入,微动力耗电少,运维费用低,平均每户每天只花7毛钱,非常适合农村生活污水收集。

  “一口一策”管住每个排污口

  信息技术,严密监控着排污口。

  在去年12月正式运行的猇亭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已实时在线监测着全区18个排污口。这里,还监控着区内工业企业、窨井、排口、污水处理厂及监测断面的相关情况。

  该中心具备报警功能。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猇亭分局副局长李炳玺介绍,目前已收集重点排污单位排放特征,一旦水质超标报警,该中心能迅速通过分析上下游和排放特征,锁定“元凶”范围。

  “作为长江岸线最长的省份,湖北不仅对保护长江责无旁贷,同时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万丽华说,排污口虽小,但涉及管网建设、污水处理能力、农业面源管理等多方面,与城乡工业、生活布局和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扭住入河排污口这个“牛鼻子”,把重要的基础底数摸清楚,改善长江水生态环境质量才有保障。

  据介绍,目前全省已完成4055个排污口的分类监测、6269个排污口的初步溯源、立行立改排污口2315个。下一步,湖北省将按照“有口皆查、有水必测、有污必治”的要求,力争年底前完成入河排污口溯源、分类与编码、树立标志牌、科学制定“一口一策”方案,并完成一批立行立改任务,确保2023年底前整治基本见效,再利用1年至2年进一步巩固深化,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魏红波)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