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武汉逐梦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2021-03-03 09:19:14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胡礼国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国家新一轮创新布局,东西南北各擎一极,仅中部缺位。背靠长江中游城市群,主动承接国家重托——武汉逐梦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2月27日,江城春早。

  光谷东部未来一路的尽头,武汉东湖科学城起步区一期项目在荒烟蔓草中动土奠基。距刚刚闭幕的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还不到十天。

  再往东17公里,便是鄂州奥特莱斯购物中心;由此以东25公里,是鄂州市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

  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咸宁——一条横跨省内5市的科创大走廊,以武汉和光谷为支点,开启了湖北全域创新元年。

  2月1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武汉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暨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其中,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当前最高层级的创新战略。

  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王忠林在这场誓师大会上直言不讳地提出,建设“五个中心”,外有激烈竞争,内有结构性矛盾,会始终面临“一难二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的艰难局面,绝不是按部就班、轻轻松松就能建成的。“必须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敢闯新路,敢出新招!”

  过去5年,国家接连部署了四大科创中心,分别是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从国家创新版图看,“四大中心”于东西南北各据一极,唯独中部缺位。

  逐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东湖科学城、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湖北和武汉一系列创新蓝图,在这个春天密集交汇。

  浴火归来的大城武汉,又该如何在新一轮国家创新战略中,承接国家重托?

  决定城市未来的关键时刻

  2020年底,国家中心城市课题组发布“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指数”。武汉在25个样本城市中,综合指数位列第五。其中,“国家科技中心城市”指数仅次京沪,位列第三。

  92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130多家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是武汉最引以为傲的创新“家底”。2020年,武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625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82%。

  “武汉有基础、有决心、也必须在国家创新战略中,肩负起更大的使命。”武汉市科技局副局长徐涛认为,自科技创新摆上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过去,武汉在全国的创新优势是很明显的,因为科技创新资源禀赋集中的城市就那么几个,国家的政策也会加大扶持和倾斜。但现在,全国还有哪个城市不搞创新?不发展科技?”

  后头追兵在追,前面标兵在飞,武汉科技创新“人无我有”的比较优势,在“水涨船高”中面临削弱。“武汉的创新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决定城市未来的关键时刻。”徐涛说。

  围绕国家科创中心创建,武汉市全面重塑了科技创新体系,以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两大中长期目标,以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为两大支撑,以七大湖北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为两大抓手。

  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荣凯说,光谷科创大走廊需要探索两个命题:一是光谷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后,土地和产业空间严重不足的问题;二是如何当好火车头,促进各类创新资源、技术要素沿大走廊打通流动,拉动全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问题。

  七大湖北实验室,则旨在提高湖北和武汉的技术创新能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一批基础性、颠覆性、原创性成果,并聚集一批顶尖人才。“我们希望在这些实验室中,能升起一两颗最耀眼的星辰,争创国家实验室。”徐涛说。

  眼下,武汉建成、在建和谋划中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达11个。其中,大科学装置中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大科学工程中的P4实验室(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均已建成,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正在建设中。磁阱型氘氘聚变中子源等8个大装置,已谋划就绪,整装待发。

  从国家战略审视武汉机遇

  2016年,中国的创新版图悄然生变。这一年,北京、上海获批国家科创中心,拉开国家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的序幕。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入列国家科创中心。今年2月25日,科技部提出支持成渝建设国家科创中心。

  “四大中心”的部署释放出一个重要趋势:国家科创中心主要是依托国家战略的跨区域城市群布局,而不仅仅是城市之间的创新角力。

  背靠京津冀的北京,肩负的国家科创中心使命,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力支撑。

  引领长三角的上海,使命是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纽带,带动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撑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而粤港澳和成渝,均是以城市群组团,共同支撑国家科创中心建设。粤港澳科创中心主要探索在“一国两制”体制下,内地与港澳的协同创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创新使命则是带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几大科创中心之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等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彼此呼应,形成战略互嵌。

  城市群“合唱共舞”的“溢出效应”数倍于单个城市,区域组团已是区域竞争大势所趋。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武汉必须紧扣当前国家最高战略,从国家层面去审视武汉机遇,考虑城市的战略定位、创新优势、使命和布局,思考武汉将在国家创新战略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对拉动跨区域创新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除“四大中心”外,目前南京、广州、西安、郑州、洛阳、厦门6个城市,均提出了类似目标,谋划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或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创新一体化”的武汉期许

  “十三五”期间,武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3.02%,上升到2019年的3.2%,达518.6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7位。

  9纳米光刻试验样机、全球首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我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国内首台高精度量子重力仪等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武汉诞生。

  武汉市委市政府提出,围绕国家科创中心创建,武汉将全面深化新一轮创新改革,推进全域自主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科研机构改革、科技成果“四权”改革等,都将密集展开。此外,还将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大力发展“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将武汉定位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集聚地、辐射地、枢纽地,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巨大。在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外新一轮产业转移,将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体,以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布局为特征,新技术、新产业的导入,将对区域创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全面启动,“武鄂黄黄咸”各类创新要素如何跨区域流动,实现“创新一体化”,并探索出一批可供复制推广的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也极大考验着湖北和武汉改革创新的智慧。

  2020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是总书记赋予湖北的光荣使命。

  2013年,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等长江中游城市群4个省会城市,曾共同签署《武汉共识》,在科技资源、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上,开放共享,让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站在梦想与征程的时代路口,武汉能否引领长江中游,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浪遏飞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