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2021年湖北力争社零额同比增长15%左右
2021-02-03 10:30:55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胡礼国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2021年,湖北力争社零额同比增长15%左右 持续“加柴” 升温消费

2021年湖北力争社零额同比增长15%左右_fororder_01

1月31日,在武汉市武商超市国广生活馆,市民选购政府储备冻肉。临近春节,武汉市通过武商超市、中百仓储、中商超市三大商超企业130余家门店,向居民投放政府储备冻猪肉。同时,武汉各大商超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动态加大主要生活必需品投放力度,全力确保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摄)

  1月19日,湖北省统计局发布2020年湖北经济运行情况,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额”)17984.87亿元,同比下降20.8%。同期,全国社零额同比下降3.9%。

  疫情常态化防控后,湖北人能明显感到烟火气的回归,但社零额回补为何相比全国趋缓?湖北不断用政策“加柴”,刺激消费的效果达到预期了吗?

  跌幅最大,“解冻”最迟

  2020年初,因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消费需求不振。湖北疫情最重,受到的冲击也最大。

  数据显示,去年一季度,全国社零额降幅为19%,湖北因全省“封城”2个月,居民消费仅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社零额呈现断崖式下降,一季度社零额同比下降44.9%,降幅居全国之首。

  “跌得最深”的湖北亦是“解冻”最迟的省份。2020年2月底、3月初,在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的部分省份,如山东、浙江、陕西等地,消费市场陆续有序开放,商场和购物中心重新迎客,餐馆开始恢复堂食。

  而此时的湖北,仍以战“疫”为首要工作。直到4月8日,省会武汉才“解封”,4月底,湖北省内各地区的餐饮企业才逐渐恢复堂食。

  相比兄弟省份,湖北的消费复苏起步整整晚了2个月,满打满算只剩下8个月来追赶落下的“功课”。湖北省统计局曾做推算,从5月份起,湖北的消费市场立刻恢复至2019年的增速水平,社零额全年增速为-5.4%。

  “有形之手”牵“无形之手”

  为促进消费市场尽快回暖,去年6月份起,湖北先后出台数十条举措,以发放消费券、汽车补贴等政策“红包”提振消费需求。6月至8月,湖北又先后举办“六月欢购节”“消费促进月”“惠游湖北”等促消费活动。

  从消费形态来看,社零额由餐饮收入及商品零售两部分组成。在“有形之手”的牵引下,湖北餐饮业复苏明显。去年9月份,餐饮业增长转正,10月份限上餐饮业同比增长6.1%,环比提升4.1%。

  不过,餐饮市场表现红火,湖北社零额却并未同步“翻红”。有关方面分析,这主要缘于湖北餐饮对社零额的贡献较弱,例如在2020年11月,湖北限上餐饮收入占社零额比重仅为6%。

  此间专家认为,消费是即时和短期行为,限下零售占比较高的烟酒、副食等,前期被抑制的需求完全流失,即使补贴也不会刺激居民进行补偿性消费。

  不过,补贴政策对汽车、家电等大宗耐用消费品的限上零售刺激效果显著。去年10月起,湖北对购买省内企业生产且在省内销售、上牌落户的燃油乘用车给予销售价3%的购置补贴。11月,汽车销售额增速达到4.3%,并对限上零售额贡献超过21%。

  收入回稳,助力消费回暖

  “收入增加是稳固消费的源动力。”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邹薇认为,消费需求的恢复,既要具备客观购买能力,也要有主观购买意愿。

  随着经济社会日趋恢复常态,从二季度开始,湖北城乡居民收入降幅逐季收窄,全年降幅与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相比,城镇居民收入降幅分别缩小9.4、7.7 和3.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降幅分别缩小9.7、8.3 和4.0个百分点。

  随着购买能力恢复,居民消费需求开始稳步爬升。去年四季度,社零额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4.1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长0.2%,月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

  值得注意的是,从历史上看,湖北居民消费需求旺盛,舍得“买买买”。2018年,湖北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名第17位,社零额排名第6位。2019年,湖北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12位,社零额亦居全国第6。

  居民收入回稳,将为消费回暖注入动力。2021年,湖北定下了一个务实的“小目标”:社零额同比增长15%左右。如果这一目标达成,湖北社零额将恢复至2019年的九成以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丽琼)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