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武汉长江干流水质二十年来最优
2020-12-28 09:59:24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白浒山,一个位于武汉市东郊左岭街道不起眼的长江江段。近年来,却因作为武汉市的长江国考出境断面而频频引发关注。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截至11月的监测数据,实施长江大保护以来,从白浒山出境的长江水质已连续2年保持Ⅱ类,优于国家要求的Ⅲ类水质,这意味着长江干流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优良,为20年来最优水质。

  首创市域分段考核化解“九龙治水”

  最近,武汉市11个区收到市生态环境局发来的通报,公布了今年长江武汉段设立的13个跨区断面水质监测结果。1月—9月,共有汉阳、江汉等8个区因水质指标提升获财政奖励1100万元,指标下降的3个区被处罚550万元。

  “过去,只设置总的入境对照、出境考核等监测断面,对各区水质状况没有开展监测考核。”汉阳区政府总值班室的胡国斌回忆,长江流经武汉市内的过程中,水质上升或下降的责任是上游还是下游、左岸还是右岸得不到准确反映。现在在各个区科学设置了各自的监测断面,流入和流出指标对比,上下游相互参照,一目了然。

  在此基础上,武汉市印发《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实行水质“改善奖励”“下降扣缴”的生态补偿奖惩措施。

  按“单月监测、双月核算通报、年度算总账”,年度考核结果报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作为绩效考核依据。市财政局依据年度核算结果,对各区进行生态补偿奖惩。

  “市域内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是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在全国首创。”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阎忠宁认为,此举明确生态保护责任,调动各区保水治水积极性,有力形成共抓长江大保护的长效机制。

  不惜“血本”打通治污“肠梗阻”

  “大东湖深隧投用3个月,运行良好,可将半个武昌城的污水运送至主城区外的北湖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化处理。”武汉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这条国内传输流量最大、输送距离最长的污水深隧,总投资30.29亿元,平均埋深超过30米,横跨四个行政区,服务大武昌片区130平方公里内约300万居民,实现污水处理80万吨/日。

  “问题出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随着城市急剧扩张,大量人口涌入,1000多万人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生态压力。武汉的地下遍布着各个时代的管网,建设标准不一,砖砌箱涵、PVC管、波纹管、铸铁管等并存。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城中村的排污系统须改造,雨季时,由于管网混错接、破损等遗留问题,部分污水流至周边河湖。

  “污水处理事关民生幸福和城市发展潜力。”近年来,武汉市不惜压缩其他行政开支,优先向“四水共治”工程投入真金白银900余亿,解决历史欠帐,实施涉水项目1380余个,污水收集和处理的“肠梗阻”正在打通。

  水下森林折射生态修复优先理念

  12月26日,冬日暖阳和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位于东湖绿道旁清澈明净的郭郑湖,这是东湖核心水域。放眼望去,碧波荡漾下,水草丰茂摇曳,鱼虾成群结队在“水下森林”中穿梭,水鸟在湖面嬉戏。现场用围挡隔断成A、B、C、D四块区域,正分别进行不同的生长比对试验。

  上世纪60年代,东湖水草丰盈,有“草湖”之称。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质受到污染,湖内水生植被骤减,“水下森林”难觅踪影。

  为了短期水质指标好看,可以采取大规模不停换水的“透析法”,但治标不治本。“从根上入手全面修复东湖生态系统,让湖水逐步恢复自我净化功能。”武汉市选择费时费力的“慢”路径,下“笨”功夫,大面积栽种水草,套养螺蚌和鱼类,用中医调理的方式恢复生物多样性。

  在东湖核心建立4个试验区域,实施底质改造、围挡隔断、包裹种植等措施,定时监测评估植物生长、水质改善成效。“这些示范区风浪大,水深不同,具备硬质砂石、淤泥等不同的底质条件,集中了东湖生态修复的痛点难点,具有代表性。”湖北省水利水电研究院水生态修复首席专家康玉辉博士说,实验田为扩大东湖生态修复范围积累了大量试验数据和实践成果。

  “这些植物对水体氮磷吸收效果理想,有助于降低水体污染。”经过工作人员定时监测,“水下森林”目前长势良好,生态系统已趋于稳定,肉眼可见湖水变清变亮,试验区域水质最高达到Ⅱ类。

  东湖风景区管委会透露,水下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正加速扩建,明年达到330万平方米。东湖有望重现结构完整、物种多样、自我稳定的清水型生态系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畅 通讯员 于海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