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这是全国媒体镜头下的武汉!
2020-10-07 16:16:46来源:长江网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英雄之城 正越来越好!》 《久违了,武汉的美一直都在》《抗疫家庭重游武汉——带孩子看看 我战斗过的地方》……2020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国多家媒体聚焦武汉, 对疫情平稳后,英雄之城的首个长假进行重点报道。

  外地媒体记者亲赴武汉

  见证英雄之城浴火重生

这是全国媒体镜头下的武汉!_fororder_1

北京日报报道截图。

  中秋国庆佳节之际,全国百家媒体奔向武汉,见证江城新气象,不少媒体人士将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整理发稿,把英雄之城浴火重生的模样写给更多人看,讲给更多人听。

  10月2日,北京日报以《长假首日 武汉黄鹤楼景区热度全国第一》为题报道黄鹤楼景区内摩肩接踵,游人如织,呈现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景象。

  报道称,根据携程近日发布的“国庆黄金周旅行热力地图”,湖北景区受免费政策影响,热度极高,黄鹤楼位列国内景区热度第一名。10月1日当日,黄鹤楼景区预约入园人数已达25000人的上限,因疫情防控需要,这一游客量约为往年同期的一半。

  在黄鹤楼最高的第五层,记者遇到了来自安徽阜阳的李梦洁一家五口,昨天他们驱车400公里专程来武汉打卡。

  李梦洁是一名医生,年初在抗疫一线经历了难忘的时刻。她告诉记者,一家人选择“双节”来武汉旅游,就是想亲眼看看抗疫之后武汉的全新面貌。节日里武汉的美好景象令第一次来这里的她眼前一亮。

  10月3日,成都日报以《英雄之城 正越来越好!》为题报道武汉新气象,文中对黄鹤楼、户部巷、东湖、两岸灯光秀等景点作出详细描述。

这是全国媒体镜头下的武汉!_fororder_2

成都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称,奔腾的长江波涛汹涌,熟悉的钟声再次响起,与按下重启键的武汉再度聚首,山河无恙,繁华依旧。

这是全国媒体镜头下的武汉!_fororder_3

黄鹤楼景区人头攒动,恢复了往日的热闹与活力。图片来自成都日报(记者张家华)

  自湖北景区推出免门票政策后,黄鹤楼景区热度位列国内景区第一名。在黄鹤楼眺望,远处高楼林立,武汉繁华尽收眼底。只见长江如练、碧空如洗,江风习习,让大家心情格外舒畅。“武汉,我回来了!”北京日报记者和冠欣情不自禁欢呼。今年1月27日到3月31日,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到武汉解封之前,他一直在汉参与抗击疫情报道,采访北京援鄂医疗队员的工作,“这65天让我一生难忘。”他说道。

  西出黄鹤楼,不远处是户部巷,远远地就能看见一路上的人头攒动。户部巷巷口的电子信息牌显示,截至当天上午11时许,游客接待量达1.9万多人。户部巷最有名的是美味小吃,由于品种丰富多样,成为了游客们必去景点之一。

  记者一行从湖光序曲驿站出发,乘坐东湖绿道观光车,一路欣赏秋日美景。景区内游人如织、船桨掀动、浪花翻滚……水波荡漾之间,不时传来了阵阵欢笑声。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这里开展着:在东湖生态风景区举行的“我在东湖等你”嘉年华活动中,武汉人艺带来武汉仗头木偶戏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观看。

  夜幕降临,长江边格外热闹。记者们从汉口江滩登上“知音号”游轮,两江四岸的高楼大厦、长江大桥、游船变身华丽大屏,不断变换着五彩动画,用一幕幕光影展示祖国与人民、城市紧密相连,众志成城的时代精神。

  逆江千帆过,风来万木春。自4月8日解封以来,武汉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经济战场上与时间赛跑,拼命夺回失去的时间。武汉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武汉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口总额、出口总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等多项指标,当月均为正增长,经济向好态势持续增强。

  看到现在的武汉元气满满、充满活力,大家更对这座城市充满信心:“我们相信,这座顽强的英雄之城,一定会越来越好!”

  国庆期间,青岛晚报记者开启“十一”黄金周直击武汉,以电子报的形式带来“又见武汉”系列报道,同时还通过微博、微信、观海新闻客户端、抖音等形式,带领用户走进武汉的大街小巷、寻常人家,看一座城市的坚强和韧性,看一座城市的重生。

  10月1日,青岛晚报刊登《久违了,武汉的美一直都在》一文。

这是全国媒体镜头下的武汉!_fororder_4

青岛晚报报道截图。

  文章称,9月29日晚6时50分,经过1小时50分钟的航程,记者乘坐的CZ3632航班降落在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正式开启了为期八天的直击武汉之旅。

  尽管抵达天河机场已经是晚上7时,但仍然有不少候机的人群。而与以往不同的是,防疫的标语几乎随处可见。在候机大厅的座椅上,贴着“请间隔就坐”的指示贴。在出站口的位置,摆放着“请出示健康码”的指示牌,所有旅客必须出示绿码才能出站。在到达口的一面广告墙上,一则简短的广告语令人感慨万千。“久违了,武汉的美一直都在。”武汉以这样的方式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群。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四楼的出发层,偌大的出发大厅中间悬挂着一面巨大的国旗,站在大厅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抬头,这面国旗就映入眼帘。尽管已经是晚上8时,但办理值机的游客并不少,出发大厅里一片繁忙,就好像这座城市,它已经走出曾经的伤痛,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

  彼此牵挂着、惦念着

  援鄂医生与治愈者重逢对话

  经历了生死大劫后,真挚的医患情或许是援鄂医生和治愈患者最珍贵的收获。

  双节之际,南方网刊文《“双节”前,广东援鄂医生探望两名危重新冠肺炎治愈者》。

  报道称,国庆、中秋“双节”前,广东援鄂医生高元妹重回武汉,与治愈者及家属“团聚”。第一次摘下口罩,看清医者的脸,治愈者和家属哽咽说道:“谢谢你,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家。”

  今年2月7日至4月8日,高元妹作为广东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西院区ICU支援,负责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

  孙姨和邵姨是高元妹治疗的危重患者中较为特殊的两位。71岁的孙姨因病情危重曾一度想放弃治疗,在高元妹的鼓励下燃起生的勇气,对高医生的依赖胜似亲人。邵姨的女儿曾向高元妹写下千字感谢信,孙姨的女儿更是特地到机场为高元妹送行。这些和武汉人民的深厚情谊,让高元妹始终牵挂着、惦念着。

  “我回广州后,他们经常发短信告诉我恢复的情况,说等全好了要组团来广州看我。我挺想他们的,想回去看看他们,看看武汉。”高元妹说道。

  站在江滩边,看着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武汉,眼泪又一次模糊高元妹的双眼。“那时的武汉,大街空无一人,安静得让人心疼;现在,看到烟火气满满的武汉,忍不住为这座英雄的城市感到高兴。”高元妹说。

  长假首日,南方都市报刊文《广东援鄂医生坐着高铁重回武汉》,讲述了广东援鄂医生刘晓春和武汉18岁治愈男孩重逢的故事。

这是全国媒体镜头下的武汉!_fororder_5

南方都市报报道截图。

  今年疫情最严重时期,刘晓春作为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队员驰援武汉,长达一个多月。

  9月27日,刘晓春为了遵守援鄂期间和一名18岁患病男孩的约定,他乘坐武广高铁重返武汉。半年多过去,男孩已经考上大学,步入象牙塔,见到曾帮助过自己的刘晓春医生,虽略带腼腆,但仍难抑感激之情。

这是全国媒体镜头下的武汉!_fororder_6

9月27日,刘晓春医生乘坐高铁回到曾经战斗过的武汉。图片来自南方都市报

  报道称,刘晓春特意强调是“回”到武汉,这个字已然超越地理空间的往复、车次终点的转换。刘医生把它总结为“武汉情结”,属于成千上万在特殊时期驰援过、战斗过的医护人员的共同特质。

  在武汉的所见所闻中,给刘医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长江大桥底岸边火热起舞的人群。如此规模,刘晓春第一次见到,心有震撼,视其为城市活过来的一种象征:“经历灾难,武汉人是懂得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

  同样是在假期第一天,新华日报报道了一通来自武汉的节日电话。

这是全国媒体镜头下的武汉!_fororder_7

新华日报交汇点报道截图。

  题为《您好,我是她在武汉的患者……”一通来自武汉的节日电话》报道称,国庆中秋佳节来临前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护理部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电话刚一接通,那头就传来了浓浓的武汉方言:“喂,你好,我找陈雁主任,我是她在武汉时候的患者”。原来,来电者是江苏援武汉医疗队在武汉救治过的一名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李照(化名)。

  电话里,李照告诉陈雁,自己已完全康复,核酸检测呈阴性,体重也增加了2公斤,很想来到南京实现与大家的“十一之约”,但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不得不推后相聚的时间。为此,他特地打来电话,请陈雁向所有医疗队队员转达他的想念之情和节日祝福!并特别提到了当时的医疗队队长、医院副院长吴超教授和管床护士杨雯,感谢他们对他的照料!

  一根电话线,传递着满满的感恩、祝福和真情。在佳节之际,陈雁也有许多话想转达给曾经在武汉的战友和患者,“苏鄂一家亲,很感谢我们在武汉的‘家人’,让我们体会到医患真情,祝你们国庆中秋节快乐,我们来日再相聚”。

  援鄂医生重返武汉

  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这个假期,援鄂医生与武汉战友相逢的一幕幕场景,让不少人为之动容。

  10月3日,齐鲁晚报报道了淄博援鄂医生姚文明再回武汉的情景。

这是全国媒体镜头下的武汉!_fororder_8

齐鲁晚报报道截图。

  报道称,10月3日上午9时,姚文明如约来到武汉三院光谷院区,这里就是7个多月前,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迎接姚文明的是武汉三院的喻业安主任,他们是一起在抗疫一线战斗过的战友。两人见面后,喻业安向姚文明送上了鲜花,姚文明也把早早备好的山东桑叶茶交到了喻业安手中。姚文明告诉喻业安,桑梓的意思是家乡,武汉就是他的第二个家。

  10月1日,现代快报记者与江苏援鄂医护人员等一起重返英雄之城,见证他们与战友重逢的感人瞬间。

  “陈主任,终于见到了你不戴口罩的样子!”武汉市第一医院感染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孙纯带着老公早早来到武汉站,翘首以盼着她并肩作战了几十天的战友陈旭锋。

  昔日一同奋战在战疫一线的战友相逢,格外亲切。溧阳白茶、盐水鸭、宿迁酒,陈旭锋为孙纯送上了自己悉心准备的江苏特产。

  2月4日,陈旭锋作为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带领36名队员出征武汉。

  在武汉的83天中,武汉客厅东西湖方舱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都留下了陈旭锋忙碌的身影。

  人潮涌动的武汉站里,陈旭锋和孙纯留下了一张难得的合影。“走,咱们吃饭去,这次我一定带陈主任好好游武汉。”孙纯说。

  这个假期,也有一些抗疫家庭带着孩子回到武汉——这个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10月1日,南方日报报道《抗疫家庭重游武汉——带孩子看看 我战斗过的地方》。

这是全国媒体镜头下的武汉!_fororder_9

南方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介绍,李文英是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管护师,丈夫张泉是广铁集团调度所车辆动车调度员。这个假期对这对“80后”夫妇来说非常特别,他们各自跟同事调好班,挤出5天时间,一起带着儿子、女儿去武汉。这也是此前他们对孩子们作出的承诺。

  李文英告诉记者,他们的儿子茗锐今年10岁,刚上四年级,疫情期间,看到妈妈作为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前往武汉救治病人,他很为妈妈骄傲,时常跟同学“炫耀”妈妈很厉害。他特别盼望能和爸妈去一下武汉,去妈妈救人的地方,听妈妈讲述战“疫”故事。2岁的女儿雨馨听哥哥说要出去玩,也总是开心地鼓掌。

  满满感动

  武汉,定会越来越好!

  (长江日报出品 综合自北京日报、成都日报、青岛晚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华日报、闪电新闻、现代快报等 采写:记者李玉莹 制作:李杏 校对:王蓓)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