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防疫好习惯在武汉蔚然成风
2020-07-27 13:21:02来源:长江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出门佩戴口罩 保持社交距离 看病网上预约 防疫好习惯在武汉蔚然成风

  日前,长江日报记者深入社区、医院等处采访发现,出门佩戴口罩,公共场合保持社交距离,看病网上预约以及健身运动等这些疫情防控期间的好做法,正逐渐固化成为市民的日常文明习惯。不少市民还表示,已经从这些文明习惯中尝到了“甜头”。

  长江日报记者获悉,武汉市将开展健康生活倡导行动,大力宣传推行“分餐制”“一米线”等文明新风尚,在全体市民中培育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防疫好习惯在武汉蔚然成风_fororder_01_副本

7月26日,东湖风景区内游船售票处、观光车售票处等售票窗口,游人自觉戴口罩保持距离排队购票。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 文明出行“隔1米”

  游客自觉排队成东湖新美景

  7月26日早上,天空飘起了细雨,给东湖平添了一份诗意。在东湖绿道楚风园观光车乘车点,排队上车的游客自觉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主动出示绿色健康码、测体温,秩序井然。

  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徐静怡和父母来东湖游玩,看到观光车前的队伍,她感慨道:“现在大家已经养成习惯了,在哪排队都隔得远远的。”“疫情过后,戴口罩、用公筷、保持社交距离这些习惯要是坚持下来,也能成为咱们的‘中国风’。”徐静怡的妈妈笑着回复道。

  据了解,游客在乘坐绿道观光车时,需按照1米以上间隔排队,上车后按照每排限坐2人的安全距离入座。

  在东湖绿道旁的楚风园游船码头,排队区域张贴有醒目标语,提醒游客排队候船间距1米以上。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游客上船后按要求间隔一排落座,核载人数81人的船上有15名游客。

  持有大武汉年卡的王爱华告诉记者:“我经常乘坐东湖游船,所以规矩我都清楚。疫情期间的硬性规定,也渐渐纠正了人们的行为习惯,‘1米线’可以避免扎堆,也是最舒服的社交距离。”

  游船讲解员晶晶见证了几个月来游客的变化,她介绍说,最初自己需要不停地去引导游客间隔入座,现在很多游客上船后,自觉就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感觉大家安全“1米线”意识越来越强。

  东湖风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景区工作人员将继续做好常态化防控工作,希望游客也戴好口罩不放松,文明出行‘隔1米’,把疫情期间养成的文明习惯坚持下去。”(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李文婕 通讯员钟珊 高梦雅)

防疫好习惯在武汉蔚然成风_fororder_02

7月25日,来自武汉三镇的200名市民跑友相聚太子湖畔,来场迷你马拉松。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通讯员黄文静 摄

  ■ 提升免疫力

  更多市民爱上运动健身

  7月25日下午,还不到5时,华中师大佑铭体育场已经涌进了不少人。有的跑步,有的做操,有的踢球。随着疫情的好转,来这里运动健身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在操场一角,华中师大教工足球队的几名队员正在一起操练。自4月“解封”以来,他们几乎每天都会聚到一起踢球,甚至连梅雨季的大暴雨也没使他们中断。

  杨畅是华师外语学院的教师。他把自己12岁的儿子杨亦江也带来了。踢球间歇还不忘指点一下儿子的足球基本功。“马上要上初中了。他平时在上海上学,也很少有机会运动,现在不是放假了吗?我有空就带他来踢踢球,也是希望能多陪陪他。”

  华师培训中心的刘淳坚持运动健身已经十余年了。他的手机软件上显示,从元月至今,每日平均运动量在1.4万步以上。“疫情最严重不下楼时,我在房里转圈都要想尽办法转1万步。”刘淳说,“现在体育场馆都放开了,我基本每周要打两次羽毛球。其他时间就是踢足球或徒步。除了自身爱好外,运动确实能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对我们战胜疫情预防感染有益,这已是一种生活常识了。”(长江日报记者张琳)

防疫好习惯在武汉蔚然成风_fororder_03

汉口胜利街一元路公交车站装饰主题是“垃圾分类”,让市民在等公交的同时了解垃圾分类的目的与重要性。长江日报记者詹松  摄

  ■ 在家贴好标签

  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26日上午,家住江岸区惠济路29号院的居民张建军趁周末打扫卫生,她先把贴有“厨余垃圾”标签的塑料袋放进小区的绿色垃圾桶里,然后到位于二七路的儿子家把一大堆塑料饮料瓶收集起来。张阿姨说,在她的带动下,现在全家都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尤其是10岁的孙子在学校学到相关知识,回家经常提醒他的父母,用过的口罩一定要剪破装进专门的垃圾袋里,废旧电池也不能随便丢弃。“国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得向上海居民看齐,做好垃圾分类,爱护家园环境。”

  记者在该小区看到,每栋居民楼下都有注明“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两分类桶,而且垃圾桶周围的地面都是干净无污渍的。公共区域的垃圾分类宣传栏前不时有居民驻足阅读。

  据惠中社区书记李娟介绍,惠济路29号院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单位公房,由武汉岸五清环卫有限公司负责除楼道外的保洁及垃圾清运工作。虽然该小区的户数较少,但社区非常重视其环境卫生问题,从去年起定期开展大规模的清洁家园活动。经过新冠肺炎疫情后,老年居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垃圾分类工作。

  据武汉岸五清环卫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韩玲介绍,劳动街下辖10个社区和几十个小院落,有些老旧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其环境卫生全靠环卫清扫队兼顾。目前,小区内的垃圾桶和环卫垃圾转运车都分成“厨余”和“其他”两类,但每个社区都设有区分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站点。

  从2018年起,该公司多次联合社区及相关部门在居民中宣传垃圾分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宣讲方式,赠送小礼品作为激励措施,还邀请专家和社工现场答疑解惑,大幅提升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防疫好习惯在武汉蔚然成风_fororder_04

患者排队通过体温监测后进入协和医院门诊就诊。通讯员刘坤维 摄

  ■ 网上挂号“掐点”看病

  减少聚集更安全

  为提高患者就诊效率、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武汉各大医院均推广网络预约挂号业务。近几个月来,网络预约挂号的优势更加明显——患者“踩着点”到医院看病,不用在医院长时间聚集,大大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26日上午,市民刘女士带孩子到武汉儿童医院看病。她上周五通过网络预约挂号,选择26日10时就诊。按时来医院后,1小时就完成检查、拿药等流程,可以带孩子回家了。

  记者在该院采访发现,大多数家长都通过网络预约挂号。“以前习惯直奔医院排队挂号,现在先在网上预约挂号,‘掐点’来看病,很快能看完,特别方便。也不用担心在医院时间长,增加感染风险。”刘女士说。

  该院香港路门诊部门诊办工作人员吴秀娟介绍,该院自2018年7月开始大力推进网络挂号、分时段预约,为家长提供7天内的门诊号,预约时段可精确到小时。目前预约就诊率已达到96.65%,报到后就诊平均等候时间为26分钟,“因为等候的患儿和家长大大减少,内科的候诊椅都撤走了1/3”。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光谷的陈先生带着女儿来看皮肤病,不到一小时就看完病、拿到药。当天上午,该院门诊量达到4607人,但门诊大厅井然有序,人工窗口前只有10余人排队。

  该院门诊办主任荆萍介绍,去年7月,全院推行“全预约精准分时段诊疗”,除了中医部和儿科外,其他科室均实现了预约看诊,普通号预约时段精确至30分钟内,专家号预约时段精确到15分钟。今年6月1日到7月25日,总门诊量313838人次,其中预约挂号150419人,预约占比48%,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刘璇 通讯员王琛 喻锎)

  ■ 戴口罩成习惯

  市民感叹“生病大大减少”

  7月26日,记者来到永旺梦乐城金桥店探访时看到,出入该商场的顾客均佩戴口罩,包括婴幼儿。入口处的保安逐一对顾客进行测温,门口还设置有感应式手部消毒液,部分顾客在此有序排队,完成手消。除了在餐厅进餐的顾客外,多数在商场内的顾客都戴着口罩。

  “虽然天气越来越热,但我们都会自觉配合防疫工作!”江岸区幸福时代小区居民程女士告诉记者,每天,她会前往小区附近的生鲜超市买菜,周末会带孩子去商场购物、吃饭。她注意到,无论是公交地铁,还是商场超市里,几乎所有人都保持着佩戴口罩的习惯。“希望这个习惯能继续坚持下去,给大家更多健康保障。”

  “自从戴上口罩,生病次数明显减少,家中老人、孩子身体都挺好。”记者采访时,家住后湖的黎先生说,过去,家中老人、孩子几乎每个月都会感冒、咳嗽,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期,总免不了要去医院看病。而今年,他观察到,不仅家人未被感冒咳嗽困扰,他与身边同事在复工后,也基本没生过病。黎先生认为,全民佩戴口罩是减少生病的重要原因,“戴久了口罩,已经非常适应,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坚持下去的好习惯”。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副主任医师刘小丽介绍,对于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疾病,预防的有效措施正是戴口罩。戴口罩可减少流感、水痘、流腮等传染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的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她认为,此次抗疫中形成的公共卫生常识、生活和社交习惯,可上升为普适性的行为规范,成为大家普遍遵从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长江日记者刘晨玮)

  ■ 分餐且用公筷

  新冠肺炎康复家庭补团年饭

  26日中午,家住武汉开发区金色港湾小区的陈丰老人炒了两道菜,每道菜装盘前先拨出一部分,一分为二装进两个饭碗里,再端上桌。其老伴易俗很自然地先用酒精消毒双手,然后端起自己的专属碗筷。“要不是这次疫情,我们家不会严格执行分餐制并使用公筷。”陈奶奶说。

  易老先生曾是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今年3月康复出院。老伴陈丰作为密切接触人员也出现过咳嗽症状,集中隔离后排除感染。

  “我回家后,两人就分开吃饭了。”易老先生说,中国人历来推行合餐制,一家人不分彼此才显得亲近,如果不是患上传染病,一家人绝对不会分餐进食,亲戚朋友聚餐也很少用公筷。

  直到今年初无意中感染新冠肺炎,他经历了长达1个多月的治疗,家人受他牵连也住进医院,他才意识到亲人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除了公共场所,在家里更要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刚开始有点不适应分餐和用公筷,好几次公筷就放在旁边,我还是用自己的筷子去夹菜,被老伴指出错误后我马上更正了,渐渐地我们都养成了分餐的好习惯。”易老先生说,康复后,女儿、女婿多次来探望他,到了饭点,他总是催着孩子们回去,怕他们不习惯分餐制。前几天,全家人到经开永旺梦乐城一家餐厅聚餐,总算把今年因疫情欠下的团年饭补上了。席间,这家人自觉地用公筷公勺夹取食物,然后放进各自的碗碟里蘸料。(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