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蕲春江段打响2020年湖北省保护长江禁捕“第一枪”
2020-06-03 12:26:14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禁得了稳得住,蕲春江段打响今年我省保护长江禁捕“第一枪”

  6月2日,蕲春县江段最后146艘渔船被拆解完毕,打响了2020年湖北省长江流域全面禁捕整县推进的“第一枪”。

  国家要求,2021年1月1日前,长江流域全面禁捕。湖北省2017年率先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禁捕,到目前,宜昌、黄石、咸宁和洪湖等江段已落实禁捕政策,长江干流荆州、黄冈、武汉江段和汉江部分江段渔船上岸工作正在加紧推进。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把受疫情影响耽误的时间夺回来,争取到7月,湖北省长江干流实现全面禁捕。汉江个别地方较为复杂,下半年重点解决。

蕲春江段打响2020年湖北省保护长江禁捕“第一枪”

长江岸边,监利渔船现场销毁。

  难点:上岸渔民的安置问题

  5月28日下午,洪湖渔民王翠娥喜笑颜开地从易地搬迁渔民安置点扶贫车间内走出来,“今天一百块钱挣到手了!”

  洪湖市在上岸渔民相对集聚地分别建设了服装加工等加工车间,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上岸渔民就地就近提供就业岗位150个。

  全省长江流域8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于2020年1月1日实施全面禁捕,保护区内所有退捕渔船已拆解完毕,1.6万余名渔民上岸。2020年全省还有5000余艘船只万余渔民上岸。

  针对湖北省渔民年纪较大、技能单一、文化程度不高的特点,建设的扶贫车间,全省共有数十个。

  5月中下旬以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与湖北省开展“6+1”劳务协作行动,帮助湖北人走出去务工,黄冈、荆州、咸宁等多地迅速行动起来,培训上岸渔民“走出去”。据了解,疫情期间,利用全国人民“搭把手、拉一把”的机会,全省有务工需求的数千渔民已出省务工,更多渔民还在持续走出去。

  在湖北省洪湖市等地,渔政部门谋划设置了一批生态护渔员等公益性岗位,让最难转产的五六十岁的渔民,很大一部分从“捕鱼人”变为“护鱼人”。

  在监利、嘉鱼、阳新、松滋等地,一部分过去的捕鱼人变身养鱼人。

  目前,13.9亿元禁捕资金划拨到位,已用于渔民船只回收、渔具销毁和回购捕捞证补偿。据了解,湖北省或将再追加部分资金用于禁捕。

  湖北省政府强调,采取“一对一”帮扶和包保措施,切实解决退捕渔民生活难题,既要让长江休养生息,又要让渔民基本生计有保障。对退捕后暂无生活来源的专业渔民要给予过渡期保障;对符合条件的困难退捕渔民,要纳入城乡低保救助,对其中特别困难的,要实行临时生活救助;对贫困渔民和易返贫易致贫渔民,要纳入精准扶贫和动态监测,确保不因禁捕而致贫。目前,有意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退捕渔民已全部参保。

蕲春江段打响2020年湖北省保护长江禁捕“第一枪”

蕲春146艘渔船堆在堆在销毁车间外,6月2日已全部销毁完毕。

  重点:强化禁后管理

  2019年年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省渔政执法船巡航长江时,在武汉江段现场抓到一名越界捕捞的潜江渔民,打开船舱暗板一看,全是长江珍稀“种鱼”。

  该肖姓渔民拿出“捕捞证”后,执法渔政人员现场与潜江方面取得联系,得知当地资金补偿去年已发放到位,捕捞证已全部回收,渔民的安置房也已全部解决,有购养老保险意愿的渔民也已购买。

  原来这位“闲不住”的渔民趁武汉江段未禁捕,拿出自己上交捕捞证扫描件,将船从潜江开到武汉江段违法捕捞。执法人员将鱼全部放生,船主却不好处罚。

  今后,这种事情难再出现,省政府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禁捕后的有效管理办法,参照河湖长制的做法,坚持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片包干的原则,在长江和汉江干流推行一段一长,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禁捕后管理新机制。

  记者写稿前与潜江肖姓渔民联系,得知船已销毁,人已在外地务工。

  禁捕后,人们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可能导致非法捕捞行为反弹,湖北省将坚持疏堵结合原则。一方面与在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抓住禁捕后市场需求契机,加快研究部分长江、汉江品种的人工饲养技术,及时推广。目前,记者从省内多家科研机构获悉,这项工作进展顺利,翘嘴鲌、铜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开始人工繁育,更多人工饲养的长江优质鱼类将出现在百姓餐桌。

  另一方面,全省各级农业农村、公安、交通、林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电、毒、炸”等违法行为,坚决清理取缔“绝户网”和涉渔“三无”船舶。

  全省渔政部门将统一配备夜间执法装备,强力打击长江违法捕捞行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刘胜、通讯员雷良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