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观中国     |     视频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     舆情智库
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
2020-05-22 11:04:51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区域有基础、布局不重复、地方很积极,住鄂全国政协委员建言为湖北疫后重振培育新动能——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

  九省通衢的武汉,正努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具有诸多有利条件。

  以住鄂全国政协委员杨松为第一提案人的《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联名提案,呼吁国家支持武汉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或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工业技术研究院,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在湖北转化科技成果等。

  住鄂全国政协委员郭跃进、舒红兵、王焰新、何建华、张文彤、袁志明为联名提案人。

  发展潜力大、韧劲强,武汉优势突出

  “把武汉建设成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对于湖北乃至全国都具有战略意义。”郭跃进委员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说。

  “武汉完全符合区域有基础、布局不重复、地方很积极这三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原则。”郭跃进委员指出,湖北、武汉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交汇点,经济发展潜力大、空间广、韧劲强、后劲足。

  区域有基础。武汉科教优势明显,综合实力位居我国中西部省市前列,拥有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84所,两院院士76人,建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

  布局不重复。目前,国家在中部地区还没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

  湖北很积极。已出台相关意见,成立省科技领导小组,明确提出建设武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任务,相关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郭跃进表示,湖北、武汉正在挖掘整合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和潜力,尽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建促创,以创保建”,湖北武汉正在积极努力。

  何建华委员认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促进新一轮发展的根本之举,推动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是当前形势下的有力举措之一,期望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提升创新支撑能力,为湖北疫后重振培育新动能

  “如何重振湖北武汉经济社会信心、走上快速发展之路,是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之后,湖北及武汉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何建华委员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说。

  何建华委员与其他委员讨论认为,武汉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如抓住机遇,大力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极大促进“科、教、研、产”创新与深度融合发展,支撑、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为此,委员们呼吁,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布局。

  “我国第一个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上海光源于2009年建成后,对上海地区的科技发展尤其是张江药谷提供了强大支撑,也成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石。”何建华委员认为,在武汉建设更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将为武汉地区科技创新和中国光谷产业发展注入强大推力。

  “湖北武汉区位、要素、科教、人才、产业等优势突出。”郭跃进委员认为,在武汉建设国家(中部)科技创新中心,有利于中心产生和释放巨大活力,有利于为湖北疫后重振培育新动能。

  夯实人才与平台支撑,释放改革活力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保障。”王焰新委员认为,人才是湖北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王焰新委员说,湖北高校数量多,办学水平高,“双一流”建设高校就有7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武汉地区高校的医学学科和附属医院、智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了平台和人才的支撑。

  “湖北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战略作为第一战略。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平台建设。”王焰新委员建议,以东湖高新区为龙头,建设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美丽湖北建设提供新方向、新选择。

  委员们建议:加强或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加强现有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5个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和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等12家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建设;筹划在一些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新建双创示范基地和工业技术研究院;支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在湖北转化科技成果。

  “国家应设立国家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一新的平台类型。”王焰新委员认为,武汉有基础,可以开展试点。

  王焰新委员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武汉)试点平台”建设为例说,加大这类平台建设,能够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生态。同时,发展多层次科技资本市场,以金融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环环相扣、相互支撑,将进一步释放改革动力活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辉)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