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子民俗园艺为黄石留下城市记忆
原标题:“破烂”中淘出民俗园——祥子民俗园艺为黄石留下城市记忆
黄石下陆区原大冶有色钢材厂内,有这样一个地方:堆满近两万件“破烂”,却吸引不少本地和周边文艺青年前来“打卡”“淘宝”。
这地方叫“祥子民俗园艺”,主人叫夏中祥,熟悉的人都称他“老夏”。
浓缩的旧时光
1月1日,新年第一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找到这处深藏在厂房间的“民俗园”。
路边满是各类植物,栽在形态不一的坛子、瓷罐、石盆里。一旁草地上,有个茅草房子,客人们正在里面谈笑、喝茶。
右拐,就是夏中祥的家。走进雕花的旧门框,只见正中间摆着陈旧的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桌上摆放、墙上所挂,无一不是老物件。
对面是一座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厂房,分为“民国空间”“年代照相馆”“坛”“农耕文化墙”……厂房被划分成不同主题的区域,里面都是他近年淘来的宝贝。
在这里,民国时期的旧家具、上世纪60年代风靡一时的旧军装、军用水壶;70年代集体生活中的暖水瓶、搪瓷水杯;计划经济时代各种各样的粮票;装满了80后童年回忆的马口铁盒子;老式电话座机;搪瓷制的门牌、已经消失的街道指示牌……应有尽有。
收“破烂”不能自拔
拖过煤,当过电工,开过出租车……45岁的夏中祥经历丰富。可骨子里,仍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美术、雕刻、老物件。
初中毕业时,夏中祥利用假期在村庄里收废品,赚了20多元。转过头,他又用这笔钱买了古钱币。于是,收集老物件的想法种在了他的心头。
2008年,夏中祥路过大冶铜绿山附近一居民家,被一只废弃的汉川马口窑陶罐吸引,陶罐上绘制有精美图案,他从垃圾堆里将陶罐收回了家。
此后,他沉迷于收“破烂”不能自拔,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在黄石周边地区走走看看,收集瓷器、老家具。
2014年,夏中祥在大冶铜山口的工作合同到期。他干脆不上班了,做起老物件的生意。
黄石港人民街拆迁时,他一头扎进废石堆,一家一家地淘,一户一户地买。最疯狂时,一天要用小面包车拖两三车“废品”回家。
2018年,夏中祥看中大冶有色钢材厂的净化车间,那里原本是一处废弃厂房,杂草丛生。老夏投入毕生积蓄的近40万元,和妻子忙碌几个月,地面填充、环境绿化、房屋改造……很快,焕然一新的祥子民俗园艺出现在眼前。
总有人会找到从前的记忆
“黄石印染厂双过半纪念”“大冶钢厂1980”“机械厂先进生产工作者奖”……印有这些红字的各式各样的搪瓷缸,夏中祥用了一整面墙、10层木架来摆放。
夏中祥说,这样的搪瓷缸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企业为了纪念某些特殊日子,或奖励先进工作者而制作、颁发的。对黄石这样一座老工业城市来说,每个搪瓷缸都是那个年代工业生产红火的记录。
“你看这面墙,全是‘消失’的街道门牌。”顺着老夏的指引,一面挂着密密麻麻蓝色铁牌的墙映入眼帘。“东二村7—10”“华记里11—45”“潘柏林30”……如今,这些街道或消失、或改名,但老夏坚信,总有一天,会有人在这里找到“从前的家”。
红皮奖状、手工电视机、红木梳妆匣、塑料保温瓶、老旧大摆钟……目光所及,都是岁月的痕迹。
“静坐其中,就像在与这些物件对话,与他们曾经的主人对话。” 夏中祥说。
他指着两个老式木制冰棒箱介绍,小时候,每到夏天,孩子们都盼着货郎挑着冰棒箱路过村庄,“买不起冰棒,有人甚至会用家里的谷子、鸡蛋,去找货郎换冰棒吃……”
木桌上摆放着一些“木子”(腊子树的果实)作为装饰。夏中祥依稀看到往昔的自己。他说,“木子”是制蜡的原材料,以前读书交不起学费,他们就跑到山上爬树去摘“木子”,要摘100来斤,才够一学期的费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涌到这里淘宝,看看流逝的时间为老木家具裹上温润包浆、在搪瓷杯上刻下斑驳痕迹……
因为所处厂房被集中出售,夏中祥即将搬到不远处的东钢旧址。那里,正在打造工业文化公园。他和妻子又得开始新的忙碌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卫华 通讯员 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