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导航_fororder_广告1
荆楚大地
新闻热线:027-88153686
长江入湖北第一关的“疫”线守门员战疫赛道上有一种汉马版的暖心服务物业小哥骑单车给居民运套餐 100多斤猪肉挂满车把隔离点内中风老伴得到悉心照顾 七旬老人“实名”视频致谢妇女节6名一线工作者讲述抗疫故事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印发通知要求 力争做到战“疫”和战贫两不误武汉:用爱心打通居民服务“最后100米”父亲走了 她沿着父亲的脚步踏上防疫一线湖北十堰“90后”女辅警创作漫画为战友一线战疫加油湖北省首批稳岗返还5.53亿元 惠及企业10.35万家武汉:三类地点全部实现“床等人”硚口武体方舱医院“休舱”【战疫最前线】除了治疗新冠肺炎 疫情中的医护人员还做了这些暖心的事浦发银行潘卫东:加速数字化转型 促企业复工复产 保民生服务畅通江夏区方舱医院首批23名患者治愈出院碧桂园采购10吨防护物资直飞运抵武汉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向全省统一战线成员和统战干部发出倡议武汉实现核酸检测日清日结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对新冠肺炎治愈出院患者实施康复隔离的通告(第16号)组图:拿起儿时笔 手绘战“疫”情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通告江夏中医医院17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张定宇妻子为新冠肺炎患者献血浆两次病危的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 专家:中医药全程干预效果好致在湖北留学生(中、英、法)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严格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第13号)209名滞留同胞乘国航包机回家武汉开发区城管队员24小时待命 每小时给道路桥梁量一次“体温”武汉见证:急难险重有我子弟兵武汉百万中小学“线上开学” 特殊典礼开启新学期湖北交投鄂西高速职工用“五谷杂粮”作画 为武汉加油祈福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全民监测体温的几个问题的答复武汉三种方式强化发热病人排查社区防控:筑牢第一防线寂静的城市 坚守的市民湖北郧西:54个宝宝在疫情中平安降生转运首批患者的车辆抵达火神山医院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3日23:00)一首《武汉伢》传遍大江南北武汉市定点医院病床使用情况(统计时间2020年2月2日23:00)湖北加强疫情防控监督工作 对违纪违法者坚决查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20名患者集体出院17个文艺人共谱《武汉伢》《战书》如确有需要 武汉将申请进一步延长春节假期武汉市中小学从2月10日开始线上开课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武汉协和医院11名医护人员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湖北将在3天内扩大防护服等医用物资产能禁行首日 武汉商超供应有保障武汉雷神山医院开工 12天内交付

她是一束光——老兵马旭的无悔人生

2019-09-05 12:31:30|来源:湖北日报|编辑:苏喜茹|责编:石丽敏

她是一束光——老兵马旭的无悔人生

图为:九月一日,马旭老人在家中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1947年7月的一个夜晚,黑龙江省木兰县。

  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含泪将一枚铜板缝进女儿衣服口袋里。

  次日,14岁的马旭告别慈母,离开家乡,加入人民解放军南征北战的浩荡洪流。

  一枚铜板,那时只够买两个糖丸,是她人生拥有的第一笔财富。

  72年后,作为湖北省军区离休干部的马旭,将夫妻俩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出,支援家乡教育事业。

  那枚铜板,沉淀在巨额善款里,沉淀着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深沉大爱。

  “希望更多人获得知识的力量”——

  一生节衣缩食,耄耋之年为公益“一掷千金”

  耄耋之年,为公益“一掷千金”。

  这样一个人——

  住的,却是偏僻乡村的老旧平房。

  9月1日下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武汉市黄陂区,沿着一条乡间小道,来到某部队营区附近、马旭和老伴颜学庸的住所。

  墙壁斑驳,有的墙面剥落,多处出现裂缝;老式沙发露出了破麻布和棉絮,扶手磨秃了皮;硬板床睡了四五十年,狭小卧室里的木架上,堆放着各种打包的老物件、旧衣服。

  这样一个人——

  穿的,总是旧军装,春夏秋冬,雷打不动。

  眼前这对老夫妻,都身穿空军迷彩服,一看就是多年未换。

  马旭自认为最好的鞋,仅值15元。

  这样一个人——

  吃的用的,简约程度令人咋舌。

  堂屋小方桌上,摆着一碗中餐吃剩的绿豆稀饭,两老预备留作晚餐。

  稀饭、面条,日常主餐;一部老人手机,两人合用;一辆自行车,骑了十几年。

  不可思议的清贫生活,难以想象的艰苦朴素,这对革命伉俪,坚持了一辈子。

  千万元捐款,竟是这样节衣缩食,一分一角省出来的!

  如果不是那次“误会”,他们的平静生活可能至今不会被打破。

  2018年9月13日,马旭和颜学庸来到某银行网点,要求将300万元资金转到木兰县一个账户上。

  “这么大一笔钱,老人一定是遇上诈骗吧!”银行工作人员惊呆了。

  经过反复沟通交流,甚至叫来民警,才确认:原来,这是马旭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第一笔捐款。她准备一共捐1000万元,余款待定期存款到期再汇出。

  消息不胫而走,轰动全国,无数人深深感动。

  2019年4月,马旭将余下700万元捐出,兑现了承诺。

  这1000万元,包括老两口数十年来的存款,科研成果奖励,论文著作稿酬,以及卖掉武汉一套商品房的钱。

  “头一次拿到工资,我把20元钱和母亲留给我的铜板兑换成人民币,一起存进银行。”马旭回忆,那是她的第一笔存款。

  那枚铜板,从此永远离开她的视线。

  在她入伍后不久,母亲就已去世。那张存折,也存进了她对母亲的眷念。

  谈到为何捐资,马旭说,习主席号召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我要回馈当年送我参军的故乡,不为别的,就是希望更多人能获得知识的力量。

  “没啥也不能没有强大的祖国”——

  空降兵部队第一批女伞兵,保家卫国挚爱天空蓝

  “没啥也不能没有强大的祖国!”采访中,马旭三次重复这句话。

  童年的记忆,铭刻马旭脑海。

  东北沦陷日寇之手,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马旭和弟弟全靠母亲说大鼓书挣钱养活,吃了上顿没下顿,穿的是“更生布”。“棉纺布只供给日本人。一般老百姓只能用回收再利用的‘更生布’制成衣服,皱皱巴巴,穿上几次便到处破洞。”

  小时候,马旭常听妈妈说大鼓书。杨家将、木兰从军、岳母刺字等忠贞报国的故事,在她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

  入伍后,马旭先后在东北军政大学、第一军医大学等校学医,1961年被分配到武汉军区总医院。听说新组建的空降兵部队急需野战军医,她主动申请奔赴部队。

  作为军医,马旭本可踏踏实实负责相对轻松的卫勤保障,她却一到部队就强烈要求随队跳伞。“战士伞降到哪里,军医就应该跟到哪里,这样才能保持战斗力!”这是她的理由。

  身高仅1米53,体重不足35公斤。她的申请没被批准,再写血书,也无济于事。

  执着的马旭没有放弃。男兵训练时,她就躲在一旁“偷学”。

  有一次跳平台训练,她忍不住跑上去想参加实训,却被伞训长一把拉了下来。战士们发出哄堂大笑,有的人还小声说,“马军医这不是瞎胡闹嘛!”

  当晚,她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憋足了劲要“上天”。

  马旭在房里挖了个两米多长、一米多宽、一米多深的大坑,偷偷从伞训场挖沙子垫上,把两张桌子摞起来当平台,每天练习上百次。

  刚开始试跳时,她东倒西歪,腿脚摔得肿胀。半年坚持下来,她跳沙坑,像钉子一样稳稳钉在地上。

  这时,部队进行考核,马旭再次要求参训。分管伞训的副师长被磨烦了,瞪着眼睛说:“好!但你要比大家都跳得好才行。否则,以后不许再提。”“你说话可要算数!”马旭高兴坏了。

  训练场上,马旭登上平台连跳三次,非常标准,谁也挑不出一点毛病。不少本想“看笑话”的官兵,转而使劲鼓掌大喊“跳得好”。

  第二年,“新中国空降兵部队第一批女伞兵”,写上了马旭的名字。“像坐轿子一样飘在天空,心旷神怡。”忆及首次跳伞经历,老人笑容如漫天绽放的伞花般灿烂。

  武汉长江上空水上跳伞,青海格尔木海拔5000米高原跳伞……140余次,马旭和战友们神兵天降,为践行保家卫国的誓言挥洒汗水。

  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好日子。

  2019年6月底,马旭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木兰县。“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老人热泪盈眶。

  她捐建的木兰县文博艺术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等文化教育公益活动。

  那枚铜板,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了母亲身边。

  “哪怕萤火之光,也要做个有用的人”——

  痴迷科研老有所为,奋斗是她的标准军姿

  同为军医的颜学庸,与马旭同龄。

  对于“裸捐”,颜学庸毫不犹豫支持妻子,“平时没多少花销,工资够用了。”

  夫妻俩相濡以沫56载。

  为了事业,两人婚后不久即约定,终身不生孩子。

  离休后,为继续科学研究,他们放弃组织安排的优越条件,生活在乡村小院。

  为了充电,花甲之年的老两口还一同考研。

  马旭为补习日语,满屋子都贴满单词小纸条,从早学到晚。

  他们,既是无话不说的生活伴侣,更是科研路上的最佳搭档。

  没有设施就自费购买,没有器材成品就亲自动手制作。

  空降着陆的瞬间,强大的冲击力容易造成战士腰部或踝部骨折。两人反复试验,设计出一种充气护踝,能像袜子一样套在脚上,下降时充气缓冲,降落后把气放掉。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在空降兵部队推广使用。

  1995年,他们还研制出高原跳伞“供氧背心”,以减轻单兵装备负重,填补了我国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方面的一项空白。

  申请了4项国家专利,发表了《空降兵非战斗成员初步分析》等百多篇学术论文和训练教材,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等科研书籍。1997年,空降兵某军政治部曾专门发文,授予两人“科研老兵”称号。

  “老了也要追梦,哪怕萤火之光,也要做个有用的人。”马旭这样说。

  奋斗,她永远挺立的标准军姿。

  千万元捐款,又一缕照亮夜空的萤光。

  “有人说她太‘抠’,她是对自己抠,对别人大方;有人说她爱跳伞是想出风头,实际上她是真心热爱部队、热爱国家。”

  马旭在部队时的老领导、离休军职干部周良喜,对她的印象是“勤俭”“勇敢”“认真”“朴实”。

  “神兵天降的勇冠巾帼,悬壶济世的军中医者,勤学善研的科研老兵,一生节俭成为军中传奇。”省军区武汉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所长向绪林,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表达敬意。

  最近,马旭收到不少来自木兰县中小学生的来信。

  木兰县民主小学学生李佳昕在信中写道,“您的行为无声,却给人无穷的力量。在我的心里,您是一束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志兵 王馨 通讯员 朱勇 李震)